發(fā)展歷史
宜昌博物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大道115號,該館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區(qū)博物館,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并,更名為宜昌博物館。新館舍于1993年8月建成并對社會開放。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該館占地面積9700平方米,建筑占地3825平方米,館舍建筑面積8000平方米;陳列樓是一幢三層仿古建筑;該館有工作人員65人,設有辦公室、考古部、陳列部、群眾工作部、保管部、古建民俗研究室、圖書資料室、保衛(wèi)科和人事財務科等機構。
宜昌博物館前身是1980年4月成立的宜昌地區(qū)博物館,1992年4月宜昌地市合并,更名為宜昌博物館。新館舍于1993年8月建成并對社會開放。
宜昌博物館新館位于宜昌東站片區(qū)柏臨河畔、求雨臺公園旁。新博物館建成后,將成為宜昌市的文化地標。新館除了具備大氣磅礴的外觀,還將體現(xiàn)時尚的元素和頗具宜昌風味的文化特色,內部設施也將跟國內最先進的博物館同步。據(jù)市博物館館長肖承云介紹,宜昌博物館主體建筑以“歷史之窗”為理念,集巴楚歷史文化元素為一體,形成了一個內涵豐富、極具文化特色的標志性建筑。主體建筑的設計以巴楚文化內涵為元素,展示出宜昌歷史文化的結晶。外墻運用了深淺變化的條形石材,用變化鮮明的表面呈現(xiàn)出“巴虎楚鳳”的紋飾,表現(xiàn)出“巴人崇虎,楚人尚鳳,虎鳳合鳴”的設計效果;大廳穹頂借用了“太陽人”石刻中“太陽”為設計元素,穹頂外圍銅質構建巧妙的運用了鏤空篆刻的設計,體現(xiàn)了宜昌地區(qū)祖先對太陽的崇拜以及宜昌作為楚國故地對屈子哲學的崇尚。
另外,博物館周邊景觀從布局、鋪裝、綠化種植上都呈現(xiàn)出四周向中心聚集的動態(tài)效果,由松至緊、由疏至密、會合到中央聚攏上升,最終形成整個博物館建筑。
數(shù)說宜昌博物館
4層 建筑層數(shù)地上主體4層,局部夾層6層,地下1層49.5畝 宜昌博物館新館建設項目用地49.50畝,占地面積9650平方米。
2000平方米 宜昌博物館新館陳列布展面積12800平方米(含黨史館1800平方米),其中含古民居復建面積2000平方米。
43080平方米 宜昌博物館總建筑面積43080平方米,其中地上總建筑面積33280平方米,地下總建筑面積9800平方米。
新博物館再現(xiàn)“宜昌老城”印象
館藏文物
據(jù)有關數(shù)據(jù)顯示,該館有館藏文物3萬余件,其中,經(jīng)建檔的三峽宜昌地區(qū)內出土文物藏品17035件,主要為當陽趙家湖東周楚墓,宜昌市前后坪秦漢墓,宜昌中堡島、枝江關廟山等新石器時代遺址。種類有陶瓷器、青銅器、玉石器、金銀器、漆木器、書畫等。館藏精美文物曾先后到香港、臺灣、巴黎及廣東省展出。
珍貴藏品
長陽人化石 1956年發(fā)現(xiàn),有10多萬年的歷史?;凶髠壬项M骨一部分和兩枚附于頜上的牙齒。頜骨特征已脫離北京猿人原始特征。
秦王卑命鐘 東周。甬鐘,出土于當陽季家湖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楚城內,鉦部和鼓左側銘有“秦王卑命”和“竟墉王之定救秦戎”12字。
漆木瑟 春秋。該瑟是中國發(fā)現(xiàn)的同類器物中結構最復雜、器形最大、花紋最繁縟、時代最早的一件,堪稱國家珍寶。
磨光黑皮陶罐 春秋。下層貴族享用的一種帶有磨光暗紋的黑陶器,制作精美考究,多飾三角幾何紋和“S”紋。
陳列展覽
《三峽·宜昌出土文物展覽》共分為“宜昌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文物陳列”、“宜昌楚文物陳列”、“三峽·宜昌秦漢文物陳列”三部分。展品中既有約40萬年前的秭歸玉虛洞舊石器時代遺存和10多萬年的“長陽人”文物;又有奇異浪漫、繁縟綺麗的楚文化文物;亦有極富特色的巴文化文物;還有因興建三峽水利樞紐工程而搶救發(fā)掘的各類出土文物。
該館舉辦過《館藏書畫精品展》、《三峽民間藝術品展》和《文物精品展》等40余個陳列展覽?;娟惲杏小度龒{·宜昌文物展覽》,本展覽抓住三峽宜昌文物的特點和自身獨特魅力,以時代為序,按用途分類,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文物陳列以“長陽人”等舊石器時代文化為引子,大溪等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文化為基本陳列內容,充分體現(xiàn)楚文物在宜昌的歷史、科學和藝術地位,輔之以展示秦漢至明清文物。展廳分為三個,總面積920平方米,總展線184米,共展出各類文物617件,各類圖牌、照片約230件,文字近100條。在陳列內容上,有載入教科書和史冊的長陽人化石;有長江中游地區(qū)時代最早的原始文化之一的城背溪文化;有與黃河流域仰韶文化并行發(fā)展共相輝映的大溪文化,尤其突出地反映了該文化中發(fā)達的漁獵經(jīng)濟;有陶器底部用于記事的刻劃符號。此外,緊緊扣住具有宜昌時代特色的春秋楚文化,如“秦王卑命”銘文甬鐘、環(huán)鈕蹄形附耳銅鼎、簋、缶、盤、等青銅禮器,工藝考究精美絕倫的磨光黑皮暗紋陶罐和漆瑟等尤為鮮明。秦漢文物豐富,門類齊全,如錞于、蒜頭壺、鍪、釜等銅器。陳列形式上,展線循序宛轉,疏密有致;總體色調既有對比,又和諧統(tǒng)一,既是一個整體的展覽,三個展廳又可分別獨立。燈光照明采用日光燈和射燈結合,輔之于自然光,有主有次,使展品及紋飾既清晰又富于立體感,便于觀眾觀賞。
該館著有《當陽趙家湖楚墓》一書,由文物出版社1992年出版。《辛勤耕耘一一宜昌博物館二十年紀念文集》一書,由科學出版社2002年出版。并協(xié)助出版了《長江三峽工程壩區(qū)出土文物圖集》(科學出版社);《三峽考古之發(fā)現(xiàn)》(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江漢地區(qū)先秦文明》(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屈原的故鄉(xiāng)一一楚文化特展》文物圖錄;《朝天嘴與中堡島》(文物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