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位于湖南省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總占地104畝,主要包括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歷史陳列館、積谷倉、秋收廣場、游客服務中心、停車場等部分。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整個建筑群規(guī)模宏大,有前后殿、東西兩齋、文昌閣、成德堂等二十余處建筑;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現保存有毛澤東住室、前敵委員會會議室、會師草坪等遺址。
紀念館1974年正式對國內外觀眾開放,2008年實行免費對外開放。先后獲評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qū)、國家國防教育示范基地、湖南省十大魅力場館。
會師舊址原為文華書院,創(chuàng)辦于1841年,占地面積5677平方米,建筑面積3834平方米,為土木結構,是瀏陽四大書院之一,書院后更名為里仁學校。書院建筑群傳承明清風格,均為土木結構,頗具藝術造型,其中心軸線連接街門、巷道、過路亭、前門、講堂、大成殿、狀元橋、成德堂、后山亭;左有關帝廟、東齋、講堂;右有文昌閣、西齋。此外,在瀏陽的大圍山鎮(zhèn)、張坊鎮(zhèn)、中和鎮(zhèn)及文家市鎮(zhèn)還分布有其他14處秋收起義舊址。
歷史陳列館建筑面積6957平方米,圍繞“光輝起點”主題,通過“一場危機、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支軍隊、一部史詩”的展示線索布局,分為“序廳、高舉新旗幟、開辟新道路、創(chuàng)建新軍隊、苦難輝煌”五個部分,運用聲光電、場景復原、電子沙盤等技術和形式,融思想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體,盡顯秋收起義紅色文化底蘊,2017年入選全國十大主題展覽。歷史陳列館建筑面積6957平方米,圍繞“光輝起點”主題,通過“一場危機、一面旗幟、一條道路、一支軍隊、一部史詩”的展示線索布局,分為“序廳、高舉新旗幟、開辟新道路、創(chuàng)建新軍隊、苦難輝煌”五個部分,運用聲光電、場景復原、電子沙盤等技術和形式,融思想性、觀賞性、藝術性于一體,盡顯秋收起義紅色文化底蘊,2017年入選全國十大主題展覽。其中,序廳面積380平米,由三個元素組成,一是我黨一面鮮紅的軍旗,寓意著我們始終堅持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二是一條寬敞的道路向前延伸,寓意著秋收起義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偉大道路。三是一組英雄群雕,生動地再現了毛澤東同志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向瀏陽文家市集結的情景;整個展區(qū)陳列251張照片、45件文物、18份文獻、運用聲光電、場景復原、電子沙盤等技術和形式真實再現了90年前秋收起義時的那段烽火歲月。
楊勇故居位于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市場路,故居始建于清同治十二年(1873),為江南地區(qū)傳統民居建筑。故居占地面積1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560平方米,坐北朝南,磚木結構,小青瓦,懸山頂,前面五間泥瓦老屋基本保持原貌,后面兩間臨街門面曾是楊勇父親所開“楊利生飯鋪”的場所,現做了復原陳列,屋前的庭院栽種了一些果樹和花木。
楊勇父親楊貴蟾因早年參加丙午年洪江會起義,失敗后為逃避官府追捕,于1906年攜全家從文家市老屋(即現故居)躲進了偏僻的清江沖里,因妻子劉氏娘家居住于此,便從劉氏宗祠租到了幾間破瓦房開了家名叫“清江店”的小飯鋪。直到1912年,楊貴蟾一家才重遷回文家市老屋重開“楊利生飯鋪”。解放后,楊勇故居基本保持原貌,老式麻石大門架,左廂房為楊勇父母住房,右?guī)縿t是楊勇及二哥的住房。解放后,楊勇母親居住在故居,直到1963年病逝。
楊勇將軍童年生活在故居直至參加革命離開,后于1949年和1960年兩次回到家鄉(xiāng),并在故居居住兼接待來訪群眾。2004年,楊勇故居被公布為瀏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2011年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文家市大捷遺址位于瀏陽市文家市鎮(zhèn)文家市社區(qū),遺址主要由掩體、塹壕、火器座等防御工事組成,工事依山而筑,九峰寺、棺材嶺、高升嶺、寶塔嶺、炮臺嶺上保存了大量碉堡遺址和戰(zhàn)壕遺存。有的戰(zhàn)壕保存相當完好,各層都設有輕重機槍掩體、上下戰(zhàn)壕設有關卡。戰(zhàn)壕寬處有丈許,窄處僅容單人通行,戰(zhàn)壕因戰(zhàn)需要設計深淺不一,深處丈許,淺處四、五尺。整個戰(zhàn)壕群遍布相連的各個山頭縱橫交錯,覆蓋方圓2平方公里,綿延10余公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防御體系,是湖南省現今保存較好的戰(zhàn)壕群。碉堡遺址共有四處:老街毛屋巷、寶塔嶺、九峰寺、炮臺嶺,現已毀,只保留下了堡基和部分青磚。在高升嶺背面的龍頭灣保存著當年戰(zhàn)時紅軍醫(yī)院,占地500余平方米,現存部分房屋保存完好。
文家市大捷是紅一軍團成立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狠狠打擊了國民黨反動派,壯大了革命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湘鄂贛邊區(qū)的革命根據地。此外,文家市大捷也為紅一軍團與紅三軍團勝利會師并組建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文家市大捷遺址于2011年1月被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秋收起義開倉放糧處舊址(積谷倉)位于文家市鎮(zhèn)人民中路里仁巷內,西南距秋收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80米。據考證,積谷倉始建于清代中期,為文家市區(qū)域一處賑災扶貧機構駐址,坐西北朝東南,占地面積630平方米,建筑面積700平方米,建筑物現只保留部分遺址。
積谷倉槽門秉承清代建筑風格,白墻青瓦、重檐翹角、中置寶葫蘆頂,金碧輝煌,雙核實踏大門,莊嚴肅穆。槽門牌樓頂部鑲嵌有“文市積谷倉”五字石碑,兩邊對聯分別為“耕三余一,積舊生新”。內設工具房,分別復原陳列了竹籮、扁擔、掃把、皮簍、鐵鉤、棕繩、竹樓梯、曬墊、墊板、土推車、麻袋、量尺、谷耙等工具。儲藏糧食的木倉為整個積谷倉的核心部分,根據當地百姓回憶,每個木倉都設置有4個小谷倉,谷倉呈田字形擺布,每個谷倉可容納20籮稻谷。
2005年8月,積谷倉被長沙市人民政府公布為長沙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毛主席植板栗樹遺址,位于文家市鎮(zhèn)湘龍村東北部,交通便捷,距310省道約一公里,當時毛澤東在鐵爐沖的住處為其同窗好友陳紹休的祖屋,位于鐵爐沖口右側約300米的山麓。據考證:此屋是陳紹休高祖陳永履遺留下來的產業(yè),為土木結構三合式清末民居,至今約200多年。該棟房屋有上下廳堂,正房、廂房、書房、庫房及用來安置鑄鐵用的炒爐、高爐、鍋爐的房屋大小約有19間,故得名為“爐下屋”,占地1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約600平方米。
2011年,毛澤東所植兩棵板栗樹被列為瀏陽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長龍炮:秋收起義部隊使用的長龍炮。
鐘表箱:秋收起義前夕地下黨傳遞情報用的鐘表箱。
油燈:1927年9月19日晚,前敵委員會開會時使用的油燈。
實行免費開放參觀,攜帶個人有效證件前往景區(qū)窗口領票
9:00~17:00(16:00停止入館)
總線路:入口→紅旗廣場→秋收起義歷史陳列館→武帝廟→過街亭→里仁學校門樓→中廳→大成殿→大捷館→烈士館→將軍館→成德堂→盧德銘住房→兩戰(zhàn)士住房→毛澤東住房→文昌閣→會師草坪→標語巷→出口
主軸線:成德堂→大成殿→講堂→頭門
1959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會師舊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61年3月4日,中華人民和國國務院公布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一里仁學校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63年,瀏陽縣人民委員會派李海亮同志負責會師舊址文物保護管理工作。
1965年2月15日,在維修舊址中發(fā)現舊址墻頭石灰壁內蘇維埃革命標語六處。
1966年4月,文家市區(qū)公所發(fā)文成立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文物保護管理委員會。簡稱“文管會”并啟用印章。
1967年7月25日,文家市區(qū)武裝部印發(fā)《關于保護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一一里仁學校的通告》,原里仁學校師生從會師舊址內搬遷至新里仁學校。
1969年1月1日,湘潭地區(qū)革命委員會發(fā)布《成立毛主席文家市革命活動紀念地建設指揮部的通知》,同時啟用印章。隨后,省委書記華國鋒,省委副書記,省軍區(qū)司令員李振軍來文家市考察紀念館建設點。
1969年3月9日,召開紀念館工程敬建動工誓師大會。
1969年4月18日,湖南省委傳達中央文革批示“紀念建設工程全部停工?!辈⒃懊飨谖募沂懈锩顒蛹o念地建設指揮部”改為“毛主席革命紀念地文家市建設辦公室”,簡稱“紀建辦”。
1971年11月19日,瀏陽縣革命委員會,瀏革發(fā)(71)80文件通知:“毛主席革命紀念地文家市建設辦公室"改名為“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紀念館”。
1972年,郭沫若同志為本館題寫?zhàn)^名。
1973年,“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舊址紀念館”改名為“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紀念館"。
1978年10月,上級撥款6萬元,維修舊址,次年11月維修結束。
1982年,湖南省文物局撥款2萬元,維修前委會議舊址,對標語巷墻頭標語進行防潮防脫落保護。
2015年,啟動秋收起義紀念園改擴建工程。
2017年9月,秋收起義紀念園一期工程全面完工。
2021年5月,成為長株潭區(qū)域博物館聯盟成員。
第一是以會師舊址、楊勇故居及紅色標語墻為核心的核心文物保護區(qū)。核心文物保護區(qū)是項目依存的基礎。建筑本體、建筑空間格局、建筑與環(huán)境的關系等各項內容,均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在園區(qū)的整體概念設計上,該部分應予以重點保護和修護,使舊址、故居、標語墻、積谷倉都能夠最大限度的還原歷史原貌,將革命年代的信息和精神繼續(xù)傳遞。會師舊址操場將矗立秋收起義主題群雕,再現紅軍會師的歷史景象,與會師舊址形成呼應。
第二是以紀念廣場、稻田景觀、秋收起義紀念館、青少年活動教育基地、紅色主題公園為主的紅色文化體驗區(qū)。紅色文化體驗區(qū)是本園區(qū)規(guī)劃的核心亮點,將通過豐富的體驗項目,使受眾全方位的感受紅色文化的不朽魅力。
紀念廣場將矗立一組秋收起義文家市會師大型主題群雕,重新演繹工農革命起義會師的壯觀景象,使觀者感受空間和時間的震撼交錯。
稻田景觀將引用全新農業(yè)技術,種植真實稻田。在稻田中設置仿舊農舍及部分紅色標語墻,并放置形象生動的人物雕塑,反應、還原秋收起義前后中國百姓的疾苦生活及紅色革命精神在農村星火燎原的景象。
秋收起義紀念館是項目的核心建筑,建筑以文家市傳統民居為原型,采用三進合院式的空間布局,結合紀念館的功能需求,植入現代設計語言;除滿足紀念園的陳列、展覽等常規(guī)功能外,秋收起義紀念館還設置大型多媒體互動展館,將引進立體影像、三維互動、仿真硅像等先進的互動技術和設備,打造高科技數字化互動體驗項目,使紅色愛國主義教育見物見人見精神,變得更加生動、有趣;同時,紀念館還將規(guī)劃更多的功能區(qū)域,滿足群體愛國主義教育、地方黨校培訓、大型企業(yè)文化培訓等社會功能。
青少年活動教育基地設置在園區(qū)南部的山地區(qū)域,依山就勢裝置安全的拓展訓練設施,使整個園區(qū)成為青少年參觀、瞻仰、紀念、體驗、訓練等多功能一體的綜合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紅色主題公園是園區(qū)紅色文化體驗的補充部分,將融合自然環(huán)境及紅色文化景觀于一體,為游客提供休閑、放松的游覽區(qū)域。
第三是以接待中心、仿古街市為主的附屬功能區(qū)。附屬功能區(qū)包含接待中心(由現有紀念館改造)和仿古街市,可為園區(qū)提供豐富的旅游服務項目,主要負責解決游客的衣、食、住、行、購等消費需求,是項目未來商業(yè)發(fā)展的重要拓展區(qū)??筛鶕糜伟l(fā)展的需求逐步開發(fā),開發(fā)過程中應尊重城市自身的發(fā)展脈絡,保留街市現存格局,對外墻及部分建筑進行改造,以適應旅游發(fā)展帶來的功能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