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江縱隊紀念館,坐落在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羅浮山朱明洞景區(qū)內(nèi)。2003年12月1日,在抗日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之際,東江縱隊紀念館在羅浮山下建成。“東江縱隊紀念館"館名,為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葉選平題寫。
東江縱隊紀念館占地面積5584平方米,建筑面積為3300平方米。館內(nèi)設4個展示廳及工作服務區(qū),4個展廳分別為“序幕廳”、“陳列廳”、“英烈廳”、“映視廳”,以及兩條長60多米、寬3米的參觀走廊。館內(nèi)展示了500多幅真實的歷史照片,陳列了98件文物(主要是東縱戰(zhàn)士生活用具)以及繳獲的武器,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當年出示的布告等,集中展示了10位英雄人物和5個英雄集體的光輝事跡。
序幕廳正面是一幅大型彩色噴繪圖,它以東江為背景,展示了東江縱隊的精神風貌。序幕廳兩側(cè)墻上,鑲有歌曲《義勇軍進行曲》和《東江縱隊之歌》,表達了當年全民族抗戰(zhàn)的堅強意志。序幕廳里面的兩側(cè)墻上,用紅底金字,展示中央6位領導人的題詞,這些題詞對東江縱隊給予了高度評價。序幕廳的頂棚,裝飾了60顆五角星燈光,以示東江縱隊成立60周年。
陳列廳展示的文獻資料、歷史照片,以及革命文物,反映了東江縱隊、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的革命事跡。陳列的文物有70多件,主要是東縱戰(zhàn)士生活用具,以及繳獲敵人的武器。重要文物有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和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當年出示的布告等。在展廳的另一側(cè),鑲有6幅反映東江縱隊重要革命事件的油畫。
英烈廳的設置是為了緬懷英烈的豐功偉績和弘揚他們的愛國主義精神,并使之進一步發(fā)揚光大。英烈廳刻寫5000多位烈士的英名。廳內(nèi)還展示了10位英雄人物和5個英雄集體的光輝事跡。
映視廳主要播放十五集電視連續(xù)劇《東江縱隊》和歷史紀錄片《盧溝橋事變》,讓觀眾更形象地了解東江縱隊的戰(zhàn)斗史跡和“七.七”事變。
參觀走廊設置了《日軍侵華罪證》展覽。內(nèi)容包括日軍“入侵”、“搶掠”、“-”、“焚燒”、“轟炸”、“制造無人區(qū)”、“摧殘婦孺”、“設立慰安所”、“-勞工”、“實施細菌戰(zhàn)”、“實施毒氣戰(zhàn)”等侵略罪行。通過展覽,警示國人,不忘國恥,奮發(fā)圖強,振興中華。
東江縱隊紀念館館內(nèi)展示了500多幅真實的歷史照片,陳列了98件文物(主要是東縱戰(zhàn)士生活用具)以及繳獲的武器,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東江縱隊、粵贛湘邊縱隊當年出示的布告等,集中展示了10位英雄人物和5個英雄集體的光輝事跡。
東江縱隊《前進報》印刷機有近1000千克重,歷經(jīng)70余年,機身仍然發(fā)亮。據(jù)介紹,該機原是《博羅日報》社長、進步人士陳潔通過多方募資,于民國三十年(1941年)購得。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日寇大掃蕩,《博羅日報》停印,為了避免印刷機落入日寇手中,陳潔等人將機器埋藏在博羅附城農(nóng)民陳錦青家里。幾個月后,東江縱隊領導機關遷徙到羅浮山,陳潔將印刷機的埋藏點告訴了東江縱隊。東江縱隊五支隊政治處主任韓繼元派曾輝帶領十多名戰(zhàn)士,突破敵人重重封鎖線,用扁擔將這部笨重的印刷機運往羅浮山朝元洞,交給東江縱隊《前進報》社使用。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東江縱隊北撒,不能把這部機器帶走,再次將其拆散埋在朝元洞附近。報社工作人員廖榮因腿受傷不能跟部隊遷移,就以僧人身份隱居在朝元洞,負責保護這部印刷機。解放后,廖榮將此機運往惠陽印刷廠繼續(xù)使用。1978年,博羅縣文化局在原《前進報》隨軍記者鐘紫和廖榮的協(xié)助下,將這部機器運回該縣博物館收藏,此機也被定為了國家二級文物。
9:00~17:00
包含在羅浮山景區(qū)門票內(nèi),羅浮山門票43元。
乘坐博羅公交268路,到羅浮山風景區(qū)站下車。
東江縱隊紀念館是廣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旅游示范基地、國防教育基地、黨史研究基地。
2014年8月24日,東江縱隊紀念館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抗戰(zhàn)紀念設施、遺址名錄。
東江縱隊
東江縱隊是華南抗日戰(zhàn)場一支堅強的武裝力量,也是開辟華南敵后戰(zhàn)場、堅持華南抗戰(zhàn)的主力部隊之一。民國十七年(1938年)10月,日本侵略軍登陸大亞灣,侵占華南。廣東黨組織先后在惠陽、東莞、增城、寶安等地建立人民抗日武裝,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2月2日,這些人民抗日武裝改番號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曾生任司令員,尹林平任政委,王作堯任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春,東江縱隊司令部設在沖虛觀后,羅浮山成為南方敵后抗日武裝斗爭的指揮中心。這支部隊在對日斗爭中,接連收復失地,并取得了營救文化界人士和愛國民主人士等重大勝利。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6月,東江縱隊主力北撤山東,擴大為兩廣縱隊。留下的部隊繼續(xù)堅持武裝斗爭,發(fā)展成為粵贛湘邊縱隊。這兩支部隊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yè)和解放廣東全境作出了重大的貢獻。以東江縱隊為主力的華南抗日武裝,與八路軍、新四軍等一道,被朱德譽為“中國抗戰(zhàn)的中流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