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布局
寶雞市青銅器博物院建于寶雞市石鼓山風景區(qū)內,項目選址西靠石鼓山,東接茵湘河,背山面水,南臨301國道,地勢西高東低。總用地面積約50800平方米,基地面積14154平方米,總建筑面積34788平方米,為風格獨特的“平臺五鼎”造型,氣勢雄偉,新穎別致,濃縮了西周列鼎制度的深刻內涵。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主體建筑分為五層,建筑形象運用了高臺門闕、青銅后土的建筑語言,寓意著寶雞悠久的歷史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中的尊崇地位,同時也完美地結合了石鼓文化與青銅文化。建筑形體采用對稱的手法,平面布局集中而又有分散變化,以現(xiàn)代展覽空間需求為主,包括文物展覽廳、學術報告廳、游客接待中心、文物庫房、辦公樓等五大部分。
展覽陳列
基本陳列
中國青銅器博物院主陳列“周秦文明之光”,分為西周王朝在寶雞發(fā)祥和秦國從寶雞崛起、“盛世吉金--中國21世紀考古新發(fā)現(xiàn)特別展”、“岐山董家村西周窖藏專題展”等部分,薈萃了寶雞地區(qū)考古發(fā)現(xiàn)的青銅器、玉器、陶器、金器等精品600余件(組),展示了周族興起、古公遷岐、武王滅商、分封諸侯、周公禮制、秦君游獵、穆公稱霸等一系列重大史實,生動的再現(xiàn)了周秦王朝的各個歷史側面,使人們認識到青銅文化魂之所在,看到周秦文明對華夏五千年所做的巨大貢獻。
青銅之鄉(xiāng)
核心看點:楊家村窖藏復原
展品數(shù)量:260件
展廳面積:606平方米
展示內容: 通過大量窖藏出土青銅器的展示,展現(xiàn)寶雞青銅器之盛。
第一個展廳是按比例定制的寶雞地形沙盤,沙盤上標明了寶雞的三區(qū)九縣及重要遺跡遺址。吊頂上設置有“中國商周時期青銅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及“寶雞青銅器主要出土地點分布圖”。 歷史上寶雞出土的青銅器不計其數(shù),青銅器有上萬件,這些青銅器包括新中國成立之前出土的傳世品和公安部門收繳的盜掘品,以及新中國成立后的考古發(fā)掘出土文物。青銅器博物院展出的主要是在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文物。
新中國成立以后,隨著國家對文物保護工作的不斷重視,考古事業(yè)的發(fā)展和考古科技手段的進步,使埋藏在地下數(shù)千年的青銅器有了一個良好的社會保護環(huán)境,也使得世人可以一睹這些國寶的風采。 窖藏是構成“青銅器之鄉(xiāng)”青銅文化的一大特點,特別值得一提。在眾多窖藏中,眉縣楊家村青銅器窖藏則是重中之重。2003年冬天,考古工作者在眉縣楊家村通過搶救清理,共出土鼎、盤、盉、盂、壺、鬲、匜等27件大型青銅禮器,這27件青銅器上都有銘文,其中逨盤的銘文長達372字。這個青銅窖藏所在地楊家村自1955年以來屢出青銅器,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總體上來看,第一展廳以楊家村窖藏復原為展示核心,從而引出“楊家村出土文物陳展區(qū)”、“寶雞其他重要青銅器文物展區(qū)”、“青銅器之鄉(xiāng)主題陳列區(qū)”以及“周之溯源版塊”四大展區(qū)。
周禮之邦
核心看點:厲王胡簋、墻盤、何尊
展品數(shù)量:688件
展廳面積:947平方米
展示內容: 通過對文物信息的闡述,描繪出興于周朝禮制下的輝煌盛世。
第二展廳以對周禮的追溯和闡釋為線索,重點展現(xiàn)厲王胡簋,解讀一個民族情結的緣起;通過對墻盤的重點解讀,以及相關文物的配套陳列,追頌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文治武功;以國寶重器何尊作為本單元的收官之作,重點呈現(xiàn)“營建洛邑,宅茲中國”的銘文特寫,追溯“中國”二字的由來。通過對文物信息的闡述,描繪出一幅興于周朝禮制下的輝煌盛世。
周天子向來注重禮法,制定了嚴格的《周禮》,而青銅器的使用,在“周禮”中也有嚴格的規(guī)范。隨著青銅工藝的進步,青銅器與禮制的結合愈發(fā)緊密。
在西周時代,簋也是重要的禮器之一,與西周禮器的核心銅鼎配合使用。簋相當于現(xiàn)代的飯碗,在祭祀和宴會場合,簋和鼎的多寡與組合形式顯示著古人的不同地位和身份。一般是四簋五鼎,六簋七鼎,八簋九鼎相配,標志身份地位的高低。在展館,周天子宴饗諸侯的盛景也以實景再現(xiàn)的形式出現(xiàn),參觀者可以直觀地感受到周王朝嚴格的等級制度和禮儀規(guī)定。
帝國之路
核心看點:秦公镈
展品數(shù)量:360件
展廳面積:947平方米
展示內容: 展現(xiàn)非子養(yǎng)馬、始皇加冕等歷史節(jié)點。
第三展廳以周王室的衰敗和東遷為背景,以秦帝國的崛起之路為線索,展現(xiàn)出曲折流轉的歷史脈絡。以西周的尾聲作為展覽的開篇,逐次展現(xiàn)非子養(yǎng)馬、襄公立國、文公東獵、武公創(chuàng)縣、宣公刻石、穆公稱霸以及始皇加冕的歷史節(jié)點。在兩個族群發(fā)展的此消彼長間,展現(xiàn)了一場宏大的民族歷史的興衰之旅。
雖然周衰秦興的歷史借助聲、光、電等現(xiàn)代科技手段得以全方位展示,但精美而神秘的青銅器同樣不可或缺,秦公镈將會是這間展廳的主角。镈是大型單個打擊樂器,與編鐘、罄組合使用,形體特大的镈用以指揮樂隊,節(jié)奏性強,盛行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常用于貴族在祭祀或宴饗等禮儀場合。
1978年寶雞市楊家溝鄉(xiāng)太公廟村村民在取土時意外發(fā)現(xiàn)一個窖藏,經(jīng)專家發(fā)掘清理,共出土8件青銅器,其中秦公鐘5件、秦公镈3件。3件镈造型別致、形體宏大、鑄造精美,外觀裝飾有透雕的蟠龍和鳳鳥,輕靈有致,紋飾細致活潑,呈現(xiàn)出清新自然的風格。
智慧之光
核心看點:折觥
展品數(shù)量:160件
展廳面積:606平方米
展示內容: 以復原西周青銅作坊的形式,詮釋了青銅器從制模翻范到鑄造成器的完整工藝。
第四展廳面積606平方米,共展出文物160件。以單元敘說為邏輯構成,結合器物圖文的靜態(tài)展陳,漫畫語言呈現(xiàn)的電子互動桌面,視覺沖擊力強的寬幅多媒體系統(tǒng),生動有趣的作坊體驗,多層面、多角度詮釋了青銅器從制模翻范到鑄造成器的完整工藝。重點展示國寶折觥,展現(xiàn)青銅器造型及紋飾的獨特藝術神韻,突出青銅文化的藝術特色。
專題展覽
陶語訴春秋
陶語訴春秋——古代陶瓷與文化生活展以時間劃分為“文明的初聲”“無字的天書”“陶制的人生”“盛唐的氣象”“凝固的風尚”和“土里土器”六個部分,分別展出新石器彩陶文化、周代鐘鳴鼎食、漢代視死如生、唐代各種陶俑、宋代墓葬磚雕和各期瓷器,以及寶雞地方民窯,共計文物近四百件,全部出土于寶雞地區(qū),年代從新石器時代一直到清代。包括龍山時代的“華夏第一瓦”、中國最早的提線人偶,而且還能學習周代的飲食禮儀,更能領略到宋代的關中風情。
對鏡貼花黃
銅鏡是博物院收藏的一個大類,也是古代物質文化的重要體現(xiàn),貫穿了各個歷史時期。對鏡貼花黃——古代銅鏡與時尚生活展不同以往,將古代銅鏡與時尚生活結合在一起,展覽形式別出心裁。背景以白色為主,所有展品配以圖文,猶如一本徐徐展開的時尚雜志。展覽不僅以時間為線索,對寶雞青銅器博物院藏古代銅鏡進行全面的展示,同時隨展的還有各個時期反映人們社會物質文化和時尚生活的裝飾品、日用品等文物。展覽以銅鏡為線索,引領人們穿越時空,尋找古代的中國時尚。通過展示鏡子外面的歷史印跡,尋找鏡子里面的古代生活。
臨時展覽
《寶雞市打擊文物犯罪成果展》:展覽分為《收藏中國》《竊國鼠盜》《彌結天網(wǎng)》《天鷹行動》《任重道遠》五大部分,以典型案例和繳獲的280多件組文物的多樣形式的展陳,展示了寶雞市近年打擊文物犯罪方面取得的豐碩成果,在保護祖國珍貴文化遺產(chǎn)所付出的艱辛努力和杰出的貢獻。
展出時間:2012年6月6日---2012年12月6日。
《守望家園——寶雞石鼓山群眾保護文物成果展》:展出的青銅器近800件,其中珍貴西周銅禁及其酒器組合、罕見的西周鎧甲是首次與廣大觀眾見面。
展出時間:2013年10月1日---2014年2月1日。
《秦晉之好—山西出土周代文物精品展》:展覽有鳥尊、侯馬盟書、人首神獸紋玉戈等106件組文物國寶重器,是山西文物在陜西的集中亮相,同時輔以陜西出土同時期器物照片,推動了館際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展出時間:2015年4月28日---2015年6月25日
《民國政要——海南石刻遺墨展》:展出45位辛亥革命及民國時期歷史名人的題詞、聯(lián)語的石刻拓片,大部分是中國近代史上叱咤風云的人物,包括孫中山、于右任、李宗仁、馮玉祥、蔡廷鍇等所作。這些石刻遺墨書體多樣,形式豐富,有楷書、行草、隸書、篆書和魏碑等,內容多與海南地區(qū)的革命者、革命家族有關。
展出時間:2015年10月1日---2015年11月30日
館藏精品
夨伯鬲
朝 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點:寶雞魚國墓地
歷史價值:該器內壁鑄有銘文2行5字“夨伯作旅鼎”,銘文中有“夨”字,因而專家斷定其可能為古夨國器物。周武王滅商后,為了鞏固西周政權,分封諸侯,在寶雞分封的諸侯國有魚國、散國、夨國、微國、井國、虢國等,夨國位于今天寶雞北部的隴縣、千陽一帶。
虢仲鬲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點:岐山縣博物館征集
歷史價值:鬲(讀立),是古人常用的炊煮器,類似于現(xiàn)在煮稀飯的鍋。大多器形為乳袋狀三足,既可以擴大容積又可擴大受熱面積?!半健睘榉鈬?,西周時曾將虢分為西虢和東虢,西虢是位于今天寶雞虢鎮(zhèn)一帶,東虢在河南三門峽一帶。
王盂圈足
朝 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點:寶雞市扶風縣莊白劉家村
歷史價值:盂,是古代盛水或盛飯器。該器時代為西周早期,出土時殘缺嚴重,僅剩底座部分,若整器還在,體積應十分龐大。
鳳鳥紋方座簋
朝 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點:寶雞市隴縣東南鎮(zhèn)紙溝村
歷史價值:簋,為古代盛放黍稷稻梁等食器。該器時代為西周早期,器型華麗,紋飾精美,兩耳飾浮雕獸頭,腹和底座周圍均飾有華麗羽冠的鳳鳥紋。相傳,周文王元年,鳳凰聚集在岐山之巔,引頸長鳴,預示著周族的強盛?!爸苤畬⑴d,鳳鳴岐山”的典故即由此而來。這種鳥身舒展修長,羽冠飄逸的紋飾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鳳鳥紋也就成為西周時期非常流行的紋飾之一,顯示了西周高超的鑄造工藝。
伯公父勺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點:寶雞市扶風縣云塘窖藏
歷史價值:1976年出土于寶雞市扶風縣云塘窖藏,勺,舀酒器,由一個小杯連鑄一條直柄,自銘為爵,器形獨特。
興簋
朝 代:西周中期
出土地點:寶雞市扶風縣莊白村一號窖藏
規(guī) 格:通高35.7厘米,口徑22.8厘米
歷史價值:簋(讀鬼),盛放煮熟的黍、稷、稻、梁等飯食的器具,商周時期,簋是重要的禮器,在祭祀和宴饗時常以偶數(shù)的簋與奇數(shù)的鼎配合使用,表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該器共出土8件,均由器身和器座構成,裝飾有直棱紋,造型古樸典雅。
逨盤
規(guī) 格:通高20.4厘米、口徑53.6厘米、重18.5公斤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點:眉縣楊家村窖藏
歷史價值:盤為水器,一般與匜配套使用,用于古人行沃盥之禮。該器造型優(yōu)美,腹部及圈足處裝飾竊曲紋,鋪首為獸首銜環(huán),盤外部布滿翠綠色銅銹。它是楊家村窖藏出土青銅器中史學價值最高的一件。盤內鑄銘文21行372字,詳細記述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從文王到宣王共12代天子征戰(zhàn)、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
逨盉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點:眉縣楊家村窖藏
規(guī) 格:通高48、通長52厘米、重12公斤
歷史價值:盉,為古代是古人調和酒、水的器具,用水來調和酒味的濃淡。該器造型獨特,構思奇妙,從銘文得知,是西周單氏家族第八代逨為祭祀皇高祖單公而做的一件禮器。器身呈扁圓形,兩面以龍紋裝飾,蓋首為鳳鳥,鳳首高昂,展翅欲飛,形象逼真。蓋與器身連接處,是一只老虎,它歪著頭向上攀爬,悠閑自得的樣子卻不失獸中之王的威嚴。盉的鋬手是吞云吐霧的龍首,好像在空中遨游,呼風喚雨。12厘米長而直的管狀流,像是一條舞動身軀的長龍,正張著嘴準備吐出美酒。整個器身由四個龍首支撐而起,靈動穩(wěn)健。逨盉以威風凜凜的老虎連接著剛強雄健的龍與柔美仁善的鳳,烘托出一種龍騰虎躍鳳呈祥,吉祥畫面。龍與鳳、剛與柔、動與靜相互烘托,彼此呼應,和諧統(tǒng)一。
四十三年逨鼎一組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點:眉縣楊家村窖藏
歷史價值:43年逨鼎共十件,該組器形、紋飾與四十二逨鼎相同。因第九、第十號兩件器形較小,不能通篇記鑄,而將全文分為兩部分,分鑄于兩件器物內壁,其余8件內壁均通篇鑄錄全文,銘文31行,計316字,記載了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六月中旬丁亥這一天,逨因治理林澤,供應王室山澤物產(chǎn)有功,周王室冊封其為官司歷人(類似于監(jiān)察部長一職),訓導其如何施政,及受到獎賞的情況。文中年、月、干支、月相俱全,為研究西周歷法提供了新的資料。
四十二年逨鼎
朝 代:西周晚期
出土地點:眉縣楊家村窖藏
歷史價值:42年逨鼎共兩件,紋飾、銘文均相同,唯大小有別。鼎自夏代開始出現(xiàn)后,一直沿用至漢魏時期,主要用于祭祀和宴饗,烹煮肉食的炊具。相傳大禹平定水患后,鑄九鼎象征九州,九鼎遂成為傳國重器,是王權的象征。器內鑄銘文共25行281字,記述了在周宣王42年(公元前786年),司工散導引逨入中門,立中庭,北向而接受冊命。
何尊
朝 代:西周早期
出土地點:1963年寶雞市賈村鎮(zhèn)
歷史價值:出土的“何尊”是西周早期貴族“何”鑄造的一件青銅酒器,通高38.5厘米、口徑29厘米、圈足底徑20×20厘米,重14.6千克。尊器身呈橢方形,圓口外侈,通體飾四道透雕的扉棱,造型典雅莊重,方圓相繼,富有變化。尊上腹部飾以蕉葉紋和蛇紋,腹部及圈足飾饕餮紋,饕餮巨目利爪,粗大的卷角翹出器面;紋飾采用高浮雕與地紋相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繁縟華麗。何尊是西周早期成王時的銅器,其內底鑄銘文12行122字,記載了成王在其親政五年時,于新建成的東都洛邑對其下屬“宗小子”的訓誥。這段銘文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建筑陪都的重要歷史事件,極具史料價值,而其中“宅茲中國”(大意為我要住在天下的中央地區(qū))更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折觥
朝 代:西周
出土地點:1976年于陜西省扶風縣莊自村
歷史價值:通高28.7厘米。觥是盛行于商代和西周前期的一種造型較為怪異的酒器。此觥為長方形腹,有蓋。蓋前端做成獸頭,獸頭鼓目,曲角,巨鼻,獠牙外露;蓋后端鑄獸面紋飾,中脊起透雕脊棱,兩側飾回首夔紋。鋬上為獸頭,中為鷙鳥,下為象鼻。器腹飾獸面紋,轉角和中線鑄透雕扉棱,口部和長方形圈足飾夔紋。器與蓋銘文相同,各40字。折觥造型穩(wěn)重,鑄造精美,紋樣繁復,裝飾富麗,且方形兕觥又較少見。專家認為此器應屬西周昭王時代,是青銅器斷代的標準器,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胡簋
朝代:西周
出土地點:1978年5月陜西扶風齊村
歷史價值:通高59厘米,口徑43厘米,腹深23厘米,重60公斤。這是簋當中最大的一件,被稱為西周“簋王”,寶物上圓下方,象征“天圓地方”。西周諸簋以此為最大。此簋鑄于厲王十二年,是目前確知出地點的王器。內有銘文12行124字,是周歷王為祭祀先王而自作的一篇祝詞。簋的造型和內部銘文的記載所提供的各類信息為當前研究西周時期的禮教,祭祀制度,以及商周青銅器的制造工藝、材料、裝飾、文字等各個方面提供了寶貴的物證和信息,具有極其重要的美術考古價值。
墻盤
朝代:西周中期
出土地點:1976年出土于陜西省扶風縣莊白大隊
歷史價值:微氏家族器具,通高16.2厘米,口徑47. 3厘米,深8.6厘米。史墻盤是西周微氏家族中一位名叫墻的人,為紀念其先祖而作的銅盤,因作器者墻為史官而得此名。盥洗器,此盤造型規(guī)整,紋飾精美,敞口,淺腹,圈足,腹外附雙耳;腹部飾鳳鳥紋,圈足部飾兩端上下卷曲的云紋,全器紋飾以云雷紋襯地,顯得清麗流暢。盤內底部刻有18行銘文,共284字,記述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六王的重要史跡以及作器者的家世,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發(fā)現(xiàn)的最長的一篇銅器銘文。人們從微氏家族的發(fā)展史中,可看出周王朝對殷商遺民采取的政策。盤銘也是一篇很漂亮的書法作品,其文體愛用簡明整齊的四字句式,這是已知時代最早的帶有較明顯駢文風格的銘文作品。
秦公镈
朝代:春秋時期
出土地點:1976年出土于陜西省扶風縣莊白大隊
歷史價值:秦公镈通高75.1厘米,镈身高53厘米,舞寬30.4X26厘米,重62.5公斤。秦公镈造型雄偉,鼓部齊平,中起四道飛棱,側旁的兩道飛棱,形狀是九條蟠曲的飛龍,前后兩條則是五條飛龍和一只鳳鳥。舞部各有一龍一鳳,背對背,向后回首。紐上有環(huán)。镈身上下各有一條帶狀花紋,由變形的蟬紋與竊曲紋組成。其上有銘文135字,是秦武公祭祀祖先的禮器,銘文中提到了秦襄公、秦文公、秦靜公、秦憲公四代世系,著重講了秦襄公被賞宅受國之事。秦公镈對研究秦代先祖的歷史極為重要,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銅鑄冶技術及音樂文化。
參觀信息
基本信息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長期向社會公眾免費開放。為確保文物安全和參觀質量,博物館實行免費不免票的辦法,每天向社會最高限量發(fā)放免費參觀券3000張,每日14時前限2000張,下午16時前限1000張,發(fā)完為止,發(fā)票時間為每個開放日的9:00—16:30。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閉館時間:每周一全天閉館(國家法定節(jié)假日除外)。
參觀路線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位于寶雞市濱河大道風景秀麗的中華石鼓園內,距市中心經(jīng)二路和寶雞火車站二十分鐘車程,距咸陽機場約1.5小時車程。
市內交通便利,途徑博物院的公交車有8、10、17、28、51、61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