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光城東北隅、小東關(guān)村東,文化街與東環(huán)路交匯處,有一株千年古槐。此處也是寧國寺故址所在地。古寧國寺,東南西北四面溝塹灣塘相連。西邊隔水塘與壽城小 東關(guān)比鄰。廟宇寺院在中央高地之上。寺廟山門南向,北邊正大殿5間,另有東西廂房。大殿內(nèi)有佛像三尊,皆木質(zhì)雕鏤,工藝板精細。其中千手千眼佛,更是別具一格,臂膀處伸出18只手臂,顯示出無窮的法力。
寧國寺創(chuàng)始于何年,已不可考。因與北關(guān)村寧儀寺齊名,以此而推,可能創(chuàng)始于南北朝時期?!皩巼庇腥f國咸寧之意,南北朝時期眾國紛爭,取寧國寺之名,有平安、安定之愿望。
寧國寺院中有古槐一株,昔日為壽城八景之一,“寧國古槐”也。亦不知植于何年,壽光城民間有“張飛勒馬望古槐”和“先有老槐蔭,后有壽光城”之說。古槐勢如盤龍騰飛,蒼枝勁健。其樹有南北向兩主枝,北枝已枯,南邊一枝,至今春夏秋之季尚綠意蔥蘢,生長不衰。過去古槐在寺院中央,樹冠龐大,夏時濃蔭如傘,庇蔭寺院大半天井。今古槐雖逝昔日風采,但其生命力之頑強,令人折服。我國自周代起,國槐就為“公卿大夫之樹”。因此象首都北京國子監(jiān)(大學)有久負盛名的“吉祥槐”。貢院(古代考場)也曾有一株馳名京城的“昌槐”。壽城寧國寺千年古槐,與之相比,并不遜色,只是“躲在深閨人未識”。
歲月悠悠,時過境遷,如今已是“寺院佛僧皆隱去,唯有古槐尚迎人”了。為了保護古樹,1983年春,縣人民政府撥專款繞樹修一多角圍墻,定為縣級重點保護古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