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福寺東有文成百丈漈,南臨浙南最大淡水湖泊飛云湖,西接國家級森林公園銅鈴山峽、北靠國家級文物古跡劉基故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為文成縣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安福寺始建于唐憲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距今1200年歷史),歷來為佛門勝地,道風純正,歷史上曾有二十幾位高僧住持道場,弘揚佛法,以種種法門應病與藥,化人無數(shù)。僅清朝康熙年間就有明真、德信等高僧在此駐錫。原寺內懸掛有歷代名人楹聯(lián)、匾額及題詠等許多墨寶。曾有明景泰元年(1450年)吏部左侍郎何文淵親書楹聯(lián)一副;清世祖順治帝親筆御書的“大雄寶殿”;乾隆年間青田知縣鄧公“鷲嶺慈宗”金彩巨匾,現(xiàn)保存完整無損的是清光緒年間的“安福寺”石匾。
寺院依山而建,環(huán)境幽雅,原有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四方殿及僧廂、軒房數(shù)十間。歷史上曾幾度興衰,根據(jù)《文成縣志》、《青田縣志》、安福寺碑記等資料記載,宋慶歷八年,心空和尚與葉氏施主辟址重建;宋咸淳間(1247-1265年)又予重建。元代屢遭兵災,殿宇朽壞,墻垣坍塌。明崇禎九年(1636年),僧人惟秀重修。清康熙二年(1663年),明真和尚重修;乾隆十六年(1751年),德信和尚繼予以重修;同治三年(1864年)又予以重修。1957年被改成下放勞動干部宿舍,1963年改為國營苗圃。
安福寺本為佛教朝拜之圣地,曲徑通幽,水清石明,是禪修養(yǎng)生之寶所。明清時期,高士名流亦喜聚于此,吟詠題賦廣為傳頌。但興衰無常,至上世紀末安福寺僅剩半廳四方木殿、幾塊殘舊石碑等遺跡,寺里沒有僧人,梵音不復,古跡空存。
2003年12月1日,浙江省人民政府正式批準安福寺在舊址復建,但其后進展緩慢。2006年3月,上達下照法師出任安福寺修建委員會主任,開始全面主持寺院修復工作,2007年8月僧眾正式入寺駐錫,2008年4月2日順利舉行奠基典禮。安福寺開始進入全面修復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