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爐峰禪寺位于浙江省紹興市區(qū)東南4公里的會稽山香爐峰,與大禹陵毗鄰,古稱天柱精舍、天柱山寺,又叫南天竺,以觀音道場聞名遐邇,有“越中佛國”、“天竺勝境”之稱。 香爐峰舊有觀音峰觀音殿等遺址。歷史上,香爐峰寺院屢經(jīng)興廢。宋代,寺院供奉玉雕觀音像,始稱“南天竺”,王十朋、陸游等曾入寺瞻仰,留下詩篇。明時,寺院一度為比丘尼修持之所。清代,寺院又稱“螺庵”,因寺前巨石環(huán)抱,直豎似爐,逆旋如螺,故名。光緒七年(1881年),寺宇重建。1990年,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爐峰禪寺”額。
爐峰禪寺是浙江省第二批五星級宗教活動場所。
主要景點
護法殿
護法殿,又稱五路財神殿,位于會稽山香爐峰山腰的四面觀音殿之南,四周層巒疊嶂,相鄰有龍泉、龍門、經(jīng)幢、金惠亭、普濟橋、祖師舍利塔和“琉璃世界、天柱福地”石刻等景點。爐峰禪寺護法殿正中供奉的是正財神趙公明。護法殿上的正財神趙公明塑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zhí)鋼鞭,腳踏黑虎,神態(tài)莊嚴(yán)。趙公明圣像左右分列麒麟、貔貅、光明燈,兩壁雕繪“百子送?!薄ⅰ榜R到成功”圖案和如意瓶、聚寶盆、金錢、元寶等飾物。趙公明圣像后的照壁,是一幅大型的浮雕作品,上鐫百只蝙蝠,百只梅花鹿和篆文百“壽”,象征福、祿、壽三星高照,惟妙惟肖,璀璨眩目。四位偏財神雄踞護法殿的東、西、南、北,分別稱為:招財天尊蕭升、納珍天尊曹寶、進寶使者陳九公、利市仙官姚少司。
宛委山
宛委山位于香爐峰北面。。據(jù)《史記·封禪書》載“禹封泰山,禪會稽”,所謂“禪”就是召集諸侯共同祭祀國土之神,借以建立統(tǒng)一的政權(quán)國家。宛委山南麓就是當(dāng)時夏禹齊集諸侯祭祀天神的地方,相傳禹治水獲取金簡玉字的“石簣”、“禹穴”也都在宛委山中。宛委山最高點海拔278米,陡峻秀麗。從山麓到山頂?shù)闹本€距離只有500米,而高差卻達200米以上,整座山體的坡度也都在70°以上。
香爐峰
香爐峰為會稽山諸峰之一,因山勢挺立,形如柱石,亦名天柱山。香爐峰高354米,為紹興城南第一高峰,頂上巨石突兀,僅數(shù)十米見方,形似帶蓋的香爐,由此得名。每逢云雨天氣,薄霧迷朦,祥靄繚繞,若爐生煙,氤氳不絕,形成“爐峰煙雨”。
舊時,香爐峰西為山陰,東為會稽,屬兩縣交界之地;北眺古越城墻,南接綿延群山。峰巒四周,有陽明洞天、若耶福地、石帆天街、彌勒巖、升仙臺等古跡。
摩崖石刻
摩崖石刻長20余米,高5米,在黑黝黝的巖壁上刻著紅漆復(fù)描的“般若波羅密心經(jīng)”全文,每字一尺見方。摩崖面臨深不可測的陡壁,只有一條從巖壁下鑿出的稍微傾斜的小道頂托在左側(cè)峭巖之上,只有一手緊貼右面摩崖石壁,才能在狹窄的石徑上緩步行走?,F(xiàn)摩崖題刻的《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前半部為越中書法名家徐生翁所書,后半部遭損經(jīng)人補刻?!栋闳舨_蜜多心經(jīng)》也稱為《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簡稱《般若心經(jīng)》或《心經(jīng)》,是般若經(jīng)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lǐng)、極為重要的經(jīng)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jīng)。
文化歷史
香爐峰最初建寺具體年代尚無法考證。唐代,詩人東游越中,謁大禹陵廟、游若耶溪云門寺者,多登爐峰覽勝。白居易登爐峰贊曰:“石凹仙藥臼,峰峭佛香爐”。詩僧靈澈曾住戒山寺,在宣州開元寺圓寂后,門人遷歸越中,建塔于天柱山麓;詩僧靈澈晚年曾住戒山寺,在宣州開元寺圓寂后,門人遷歸越中,建塔于天柱山麓。宋時,有僧供奉觀音像于寺,香火日盛,時人稱為“南天竺”,與城中蕺山北天竺相呼應(yīng),王十朋、陸游等曾游香爐峰并到寺瞻仰,留下謳歌詩篇。
佛教在中國最初的傳播,是與譯經(jīng)密切聯(lián)系的,而最早的譯經(jīng)者多為西域來華的僧人,安世高就是佛經(jīng)漢譯的創(chuàng)始人,是他首先譯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禪類的經(jīng)典。安世高為東漢時西域安息國王正后太子,幼時以孝行聞名,聰敏好學(xué),深知世間疾苦,精通各國典籍、天文地理。他承繼大統(tǒng)才一年,便將王位禪讓叔父,出家修行,云游各地。漢桓帝(147年一167年)年間,安世高只身東來,在中原弘法譯經(jīng),歷二十年之久。漢靈帝末年,中原動亂,安世高南下廬山、廣州,輾轉(zhuǎn)來到會稽。佛教在紹興的傳播始于“安世高入會稽”,并被有關(guān)專家認(rèn)定是佛教在中國南方傳播之肇端。從安世高入會稽到南朝,紹興的佛教有了很大的發(fā)展,特別是由于晉室南遷、名士薈萃和漢傳佛教的廣泛傳播,會稽高僧云集,儒佛合流,學(xué)派林立,成為與建康(南京)并列的我國南方兩大佛教中心之一。白居易曾說,“夫有非常之境,然后有非常之人棲焉”,指的就是紹興一帶。明、清間為比丘尼修持之所,稱螺庵。因峰前巨石環(huán)抱,直豎似爐,旋折如螺,故有此名。邑人張汝霖《香爐峰》詩中有“松盤佛頂巢芻尼,藤掛袈裟生簡子”句。咸豐(1851年—1861年)年間,在北坡建四面觀音殿;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峰頂?shù)钣?,?fù)稱南天竺。在此期間,山脊摩崖上相繼題刻“云門”、“海上飛來”、“門對浙江潮”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等多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