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掛甲寺位于天津市河西區(qū)中環(huán)線鄰近海河的地方,號稱“津門第一廟”,是津沽大地較為古老的一座佛教寺院,原名慶國寺。相傳,掛甲寺建于隋末唐初,有1300多年歷史。歷代文人墨客,文官武將,不辭辛苦,來寺朝拜。
掛甲禪寺逢年過節(jié)香火很旺,聞名天津市。每年陰歷二月十九,平時初一、十五,廟門大開,各處的善男信女到掛甲禪寺燒香、磕頭、看花會。
至建國前禪寺已傾圮?,F(xiàn)存前殿、后殿,為清末所修,建筑面積300平方米,磚木結構,硬山頂,前殿為五檁十二柱,后殿為十檁十八柱,房脊中置龍頭。禪寺建筑群為單層,宏偉壯觀,錯落有致,布局協(xié)調(diào),色調(diào)明快,古樸大方,渾然一體,基本保持原貌。
5元/人
09:00-16:30
公交:乘坐46路、47路、48路、503路、685路、830路、867路、872路、912路到光華橋下,或乘坐676路、857路到掛甲寺下,步行370米。
掛甲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禪寺,香火旺盛,四季皆宜出游。
傳說唐太宗于貞觀十八年(644年)征高麗凱旋,路過大直沽時曾在此解甲休息,大將尉遲敬德隨侍在側,僧慈航獻茶后,唐太宗隨索紙筆,書“掛甲寺”匾額一方,矚和尚將“慶國寺”改名為“掛甲寺”。不過傳聞還有另一個版本,說在慶國寺掛甲休息的主人公不是唐太宗,而是他身邊的大將尉遲恭,也就是后來人們常見的這位威風凜凜的門神尉遲敬德。
清初大孫莊隨寺名的變化,改稱掛甲寺村。
明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劉生甲撰《重建掛甲寺碑記》,碑已佚,文收于民國二十年(1931年)《天津縣新志》。
明末崇禎時,全國大旱,唯有海河兩岸獲得豐收,受到娘娘后妃的贊賞,特賜給大孫莊半副鑾駕,村民將它珍藏于掛甲寺中。
1731年村民以此半副鑾駕成立了“掛甲寺慶音法鼓鑾駕老會”,成為當時津門皇會中必有的一道法鼓會。在每次節(jié)慶花會中,半副鑾駕成為該法鼓會的儀仗中極為突出、也是獨具特色的部分。這副鑾駕共由23件組成,每件高一丈有余,金光閃耀,赫然入目,莊嚴輝煌。
1901年海河裁彎取直,掛甲寺劃到海河西岸。
1932年改建菩薩殿,與后殿建在同一中軸線上,成為前后兩座殿堂,建筑面積300平方米。
1944年掛甲寺通過增建,形成由山門、觀音閣、大雄寶殿等組成的格局。該寺主要供奉菩薩,每年陰歷二月十九觀世音誕辰日是開寺朝佛的日子,屆時舉行盛大的廟會。那天殿內(nèi)燈火通明,香煙繚繞,燒香拜佛的人擠滿了寺院;寺前廣場,有高蹺、法鼓聚集表演,爭奇斗艷;街市攤販云集,人群如浪如潮,熱鬧非凡,這時掛甲寺香火鼎盛,蜚聲津門。
20世紀40年代后期,掛甲寺逐漸廢弛,后僅留有遺址。
1958年,寺院再次被毀。
1994年,寺院開始動工興建,歷時三年多的時間,于97年7月完成,并舉行了盛大的佛像開光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