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唐代佛殿及北魏至清代佛教建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臺縣城東北30公里佛光山中。寺東南北三面環(huán)山。寺宇因地勢建造,高低層疊,坐東向西。寺內唐代木構大殿、彩塑、壁畫、墨書題記、金建文殊殿、魏唐墓塔、唐石經幢等,都是具有高度歷史、藝術價值的珍貴文物。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佛光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471~499)。隋唐之際,已是五臺山名剎,寺名屢見于傳記。見于敦煌壁畫上的唐中葉繪制的五臺山圖,佛光寺就居顯要地位。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滅法,寺內除幾座墓塔外,其余全部被毀。宣宗復法,大中十一年(857)京都女弟子寧公遇和高僧愿誠主持重建?,F(xiàn)存東大殿及殿內彩塑、壁畫等,即是這次重建后的遺物。金代于寺內前院兩側建文殊、普賢二殿。元代補修殿頂,添配脊獸;明清重建天王殿、伽蘭殿、香風花雨樓、關帝殿、萬善堂等;清末普賢殿焚毀;民國初年增筑窯洞和南北廂房,始成今日規(guī)模。
東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最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寧公遇施資、愿誠和尚主持、在原彌勒大閣的舊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 857年)建成的。東大殿面闊七間,進深四間。用梁思成先生的話說,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遠”,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經測量,斗拱斷面尺寸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斷面的十倍;殿檐探出達三點九六米,這在宋以后的木結構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時,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這種梁架結構的使用時間,在全國現(xiàn)存的木結構建筑中名列前茅。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期,人們在大殿門板后面發(fā)現(xiàn)了唐朝人游覽佛光寺的留言??梢?,這大門當為唐代遺物。由此推斷,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歷史的門板,當是中國現(xiàn)存古老的木構大門了。
此外,大殿的屋頂比較平緩,且用每塊長五十厘米、寬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鋪就。殿頂脊獸用黃、綠色琉璃燒制,造型生動,色澤鮮艷。
東大殿內的佛壇寬及五間。壇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釋迦牟尼佛、彌勒佛、阿彌陀佛、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及脅侍菩薩、金剛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點九五米至五點三米不等。另有兩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寧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誠和尚的。這兩尊塑像雖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態(tài)卻很生動。此外,大殿西側和后部,還有明代塑造的羅漢像二百九十六尊。這些羅漢像原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沖蝕,被倒塌的后墻壓壞了一部分。
東大殿的墻壁上,還有唐代壁畫十余平方米,內容均為佛教故事。上千個人物,連同他們的飾物、衣紋,畫得都很細膩。莊嚴的佛像,慈善的菩薩,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飛天,虔誠的信徒、供養(yǎng)人,畫得都很生動。衣帶飄動,拂袖瀟灑,體現(xiàn)了唐畫的風韻。
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還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題記?!半泛訓|節(jié)度觀察處置等使檢校工部尚書兼御史大夫鄭”、“功得主故右軍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寧公遇”等等,字跡非常清楚,是珍貴的唐人墨跡。
在寺門內北側,建于金天會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進行了補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長的木材,兩架之間用斜木相撐,構成類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減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內空間。殿內佛壇上有七尊塑像,中為騎青獅的文殊,兩旁為脅侍菩薩。東西墻和北墻上,原有五百羅漢的彩繪,現(xiàn)僅存二百四十五尊。這些塑像和壁畫,都在明代弘治年間(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裝繪過。
佛光寺東大殿南側偏東,有一座六角形的磚塔。下層空心,西面開門;上層實心,設假門。這就是寺僧們所說的初祖禪師塔,即祖師塔。建于北魏時期,是唐代會昌五年滅法,佛光寺被毀時留下的唯一建筑物。這是全國僅存的北魏時期的兩座古塔之一,更顯珍貴。
佛光寺內,還有唐代石幢兩座。一座在東大殿前,高三點二四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點九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公元 877年)。寺外,還有唐代和尚塔。寺后東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無垢凈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許,有唐代華嚴宗大師解脫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為磚砌。在無垢凈光塔處,先后出土了漢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葉、阿難和小菩薩像等,均為唐代遺物,大殿內展出。
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東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857)鐫,輪廓秀美,雕工精致。幢總高 3.2米,下設束腰六邊形基座,刻有獅獸壺門及仰覆蓮瓣,幢身刻佛頂尊勝陀羅尼經,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寧公遇”之名,與東大殿內墨書題記可相印證,是該殿建造年代之依據(jù)。另一幢在山門內庭院當心,唐乾符四年(877)造,總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寶裝蓮瓣和壺門樂伎。幢身亦刻陀羅尼經,上雕寶蓋、矮柱、屋檐和寶珠。兩幢相較,前者造型工藝尤佳。
寺內外墓塔7座,東大殿左側六角形磚塔1座,名祖師塔,是創(chuàng)建時主持禪師墓塔。塔兩層,總高12米余,塔形為國內所罕見。底層空心,內置六角小室,門洞外作蓮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疊澀砌筑。上層塔身作假券洞式門及破子欞窗。塔剎設仰覆蓮座、覆缽和寶珠。形制和構造與敦煌壁畫上魏齊間古塔多同,當是寺宇創(chuàng)建時的遺物。寺外東山坡上墓塔3座,皆單層。一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貞元十一年(795)建;一為志遠禪師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缽形塔身,唐會昌四年(844)建,已殘;一為無垢凈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寶十一年(752)建,現(xiàn)僅存基座,塔下發(fā)現(xiàn)漢白玉石雕像數(shù)軀,乃建塔時制作。寺西北里許,亦存墓塔3座,一為解脫禪師塔,方形,唐長慶四年(824)建;另二為六角形,雕飾式樣相同,一有銘文,金泰和五年(1205)造。上述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藝亦佳,且年代確切,實為有價值的一批古塔遺物。
佛光寺地處五臺縣城東北32公里處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時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毀。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歷史,被列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為正殿,坐東向西,稱東大殿。東大殿居高臨下,雄偉古樸,氣勢壯觀,是五臺山最大佛殿之一,無論在構造做法上,還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結構建筑的特點,在我國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太原出發(fā):太原長途客運總站和太原客運東站每30分鐘就有一班發(fā)往五臺縣的汽車,4個小時左右即可到達,票價43元。
五臺縣出發(fā):五臺縣有直達豆村鎮(zhèn)的班車,下車后需轉乘面包車前往佛光寺;游客也可在五臺縣直接包車前往,全程25公里,半小時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