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院寺位于五臺山臺懷鎮(zhèn)顯通寺南側,是五臺山著名的五大禪處之一。這里原來是顯通寺的塔院,明代重修舍利塔后獨成一寺,因院內(nèi)有大白塔,故名塔院寺。聳入云天的大白塔,是寺內(nèi)的主要標志。
塔院寺大白塔全稱為釋迦牟尼舍利塔,俗稱大白塔。塔身撥地而起凌空高聳,在五臺山群寺簇擁之下頗為壯觀,人們把它做為五臺山的標志。此塔通高七十五點三米,環(huán)周八十三點三米。塔基為正方形,塔身狀如藻瓶,粗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yōu)美。塔頂蓋銅板八塊成圓形,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等八卦地位安置。塔頂中裝銅頂一枚,高約五米,覆盤二十一米多,飾有垂檐三十六塊,長兩米多;每塊垂檐底端掛風鐘三個,連同塔腰風鐘在內(nèi),全塔共有二百五十二個。風歡鈴動,叮鐺作響。
塔院寺座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禪堂僧舍組成。中軸線上的建筑有影壁、牌坊、石階、過門、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延壽寶殿、塔殿藏經(jīng)閣,以及山海樓、文殊寺塔等建筑,氣魄雄偉,有殿堂樓房130余間,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寺前有木牌坊三間,玲瓏雅致,為明萬歷年間所筑。寺內(nèi)主要建筑,大雄寶殿在前,藏經(jīng)閣在后,舍利塔位居其中。寺內(nèi)有釋迦牟尼舍利塔和文殊發(fā)塔而得名。各殿塑像保存完好,藏經(jīng)閣內(nèi)木制轉輪藏二十層,各層滿放藏經(jīng)。供信士禮拜與僧侶頌誦。寺內(nèi)以舍利塔為主,塔基座正方形,藏式,總高約60米,全部用米漿攔和石灰砌筑而成,在青山綠叢之中,高聳的白塔格外醒目。塔剎,露盤,寶珠皆為銅鑄,塔腰及露盤四周各懸風鐸,風來叮當作響,極富古剎風趣,人們把它看作五臺山的標志。
包含在五臺山風景區(qū)通票中
7:30-17:00
景點位于五臺山景區(qū)內(nèi),到達五臺山有以下方式
巴士:太原客運東站乘太原-五臺山的班車,6:40-18:30,根據(jù)人數(shù)發(fā)車,發(fā)車間距半小時到一小時不等,73元/人。
山西省五臺山的塔院寺,是以塔命名的佛教寺院,五臺山整個地區(qū)氣候特殊,屬高寒地區(qū),冬季寒冷,夏季涼爽,是盛夏避暑的好地方,夏季旅游,也要多著些單衣,春秋需帶毛衣。
很早以前,塔院寺每年春三月,都要設一個“無遮大會齋”,就是不分僧人和百姓,不分窮人和富人,也不分男女老少,凡來者都分給一樣的飲食。
有一年設無遮大會齋,齋飯的鐘聲響過,人們向塔院寺涌來,有一個叫化子模樣的女人,懷里抱著一個孩子,身邊拖著一個孩子,身后跟著一條狗,也隨著人群涌入寺內(nèi)。她擠上前,對分飯食的庫頭和尚說:“我有急事,請先分給我吃吧!”庫頭和尚給了她三份飯食,連兩個孩子的也有了。這個貧女又說:“狗有生命,也該給一份?!焙蜕杏置銖娊o了一份。殊料貧女又說:“我腹內(nèi)有子,尚須分食。”庫頭和尚發(fā)怒道:“肚里的孩子還沒出生,就要分食,你真是貪得無厭!”貧女進而分辯道:“眾生平等,肚里的孩子也是有生命的?!彪S后,從袖子里取出一把剪子來,剪下一把頭發(fā),放在案桌上,用偈語唱道:“苦瓜連根苦,甜瓜徹蒂甜,是吾越三界,卻被阿師嫌?!闭f罷,就躍身騰空,變成文殊菩薩,引著的狗變成了神獅,兩個孩子變成了天童。庫頭和尚慚愧不已。后來,在文殊菩薩顯圣處建了座塔,把菩薩留下的頭發(fā)放在里面供養(yǎng)起來。《清涼山志》記載:“在大塔東側,昔文殊化為貧女,遺發(fā)藏此,萬歷間,圓廣道人重修,見發(fā)若金,隨人視之不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