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光寺整體設計、布局和建筑結構,均保留了我國寺院建筑的風格和特點。寺院座北,南臨呼蘭河,占地面積約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進入山門,首先見到的是露天觀音、鐘鼓二樓、源起碑和公德碑。主院分三重大殿:一為天王殿。正中供彌勒佛,背后供韋馱菩薩,東西供有四大天王。二為大雄寶殿。是全寺較大的殿,前供釋迦牟尼,后供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兩側供有十八羅漢。三為藏經樓。寺院兩側有配殿,主要有:肉身舍利殿、西方三圣殿、藥師殿、地藏殿、千佛殿、禪堂、僧療等建筑。
2008年5月新建一處占地2400平方米停車場。2010年6月,多方融資近1000萬元,對紅光寺進行了整體改造和擴建,新建了肉身舍利殿和西方三圣殿,將寺院所有建筑物的房蓋全部換成了琉璃瓦和仿古青瓦,寺院內全部地面換成了仿古大青磚,并對所有建筑物及門面進行了重新彩繪。對通往紅光寺的道路進行了拓寬,在寺院前修建了兩個占地共15000平方米的荷花池,并在池中建了兩個涼亭和九曲橋,荷花池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2011年3月起,利用兩個月時間對紅光寺內外進行了整體綠化、凈化、美化,共植樹8000多棵,種草5000多平方米,栽植宿根花卉10000多棵。紅光寺面貌煥然一新,游客絡繹不絕。
1994年,五臺山僧人慈佛法師四方弘法,在望奎縣城內建起了一座念佛堂,從此,佛法在望奎縣興旺起來。1995年,望奎縣衛(wèi)星鎮(zhèn)政府擬在廟山把寺宇恢復起來,當時因緣和合,長春某財團施主侯先生愿出資建寺,又恰值長春僧人釋顯德和大慶居士閻書文來望奎,被請到山上駐錫。
1996年建起了高大雄偉的天王殿。1997年建起了山門和大雄寶殿。顯德法師去長春般若寺化來5萬元建起了寮房,使僧俗二眾有了安居之處。其原寺院大興,因緣具足,幾年間有居士、信眾發(fā)心,相繼塑立了露天觀音、建起了鐘鼓二樓、千佛觀音殿、地藏殿、藥師佛殿、藏經閣、臥佛殿、西方三圣殿、祖師殿、弘法樓、云水樓等。地方政府對紅光寺的建設給予了很大的支持。解決了停車場、植樹綠化、用電以及從山門口一直到大雄寶殿的甬道、臺階全部換成大理石板。地面換上了水泥青磚等重大問題,使紅光寺初具規(guī)模,很像個大叢林的樣子。各種佛事活動也可以正常進行了。紅光寺于2002年8月舉行了隆重的開光慶典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