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內(nèi)景觀佛像
寺內(nèi)佛像包括釋迦牟尼佛、彌勒佛、無量壽佛等等。菩薩造像在佛教造像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觀音、文殊、普賢、地藏菩薩,他們的造像顯得親切、莊嚴,表現(xiàn)了慈祥、優(yōu)美、寧靜的審美情調(diào)。古代的金銅佛像或其他木質(zhì)、陶瓷等材質(zhì)的佛像,在長時期受人們供奉時被煙火所熏染過,或是長時期埋藏于地下。只要對其仔細進行嗅別,一般都可以嗅到煙火、發(fā)霉或發(fā)朽的味道,而現(xiàn)代仿制品則完全沒有這種味道,即便是有些偽品用煙熏或埋于地下等作舊方式處理,也難免露出破綻,或煙火味過濃,或泥土芳香太濃,為行家所識破。大雄寶殿內(nèi)遼代所塑六尊大佛像,東西排列,正中為毗婆尸佛,合座高9.5米。其東依次為尸棄佛、拘留孫佛、迦葉佛。其西依次為毗舍婆佛、拘那含佛、釋迦牟尼佛。毗婆尸佛兩側(cè)大佛,高呈遞減之勢,但最低者仍合座在8米以上。七尊大佛皆法相莊嚴,儀態(tài)慈樣,令人肅然起敬,七尊大佛前各有脅侍塑像一對,高2.5米,有的斜視,有的平視,有的仰視,有的俯視,神態(tài)各異。七尊 大佛前的東西兩端,還各有彩塑天王一尊,高3,5米,威武雄壯,剛強勇猛,令人望而生畏。寶殿后門內(nèi),有倒坐觀音像一尊,為明代萬歷三十一年(1603年)重塑;慈眉善目,端莊安詳。大雄寶殿的內(nèi)墻上全是壁畫。東、西墻上各繪有五尊3.5米高的佛像,北墻上繪有八菩薩像,南墻上繪有十八羅漢像,東南、西南墻角上各繪有千眼千手佛像。這些壁畫,不僅色彩絢麗,而且技法精湛,令人贊嘆不已。每年春節(jié)正月廟會(正月初三至正月十五),為全國時間最長的廟會,是遼西地區(qū)冬季旅游的名牌。每當農(nóng)歷初一、十五及佛教紀念日,來菩提寺旅游朝拜者更是絡(luò)繹不絕,年接待中外游客30萬人次。奉國寺分廟門,中殿,大雄寶殿。一側(cè)有出土文物展覽。規(guī)模宏大。到義縣不能不去萬佛堂。義縣萬佛堂建于北魏太和二十三年,距今1490多年,是中國最早最大的石窟群?,F(xiàn)存大小石窟16個。西區(qū)九窟,東區(qū)七窟。東西各有魏碑一塊。共佛像四百余尊。西區(qū)六窟有彌勒像。這尊佛像高3.2米,叉腳依坐在崖壁上,依山雕成,螺紋長發(fā),身披迦紗,慈眉善目,面帶微笑。古至今,這里是全縣最熱鬧的地方,逛廟的游客一年到頭絡(luò)繹不絕。人們走進大雄殿,可見主殿內(nèi)槊七尊大佛,即蓖婆尸佛、尸棄佛、蓖比舍浮佛、拘留孫佛、拘那舍牟尼佛、迦葉佛六位過去佛和現(xiàn)在的佛釋迦牟尼,神化皇統(tǒng),鎮(zhèn)攝閭山凌水,以乞求萬世太平。
小乘佛教
菩提寺是小乘佛教的寺廟。傣語稱奘相,意為寶石寺。這座寺廟雖然不大,占地面積盡3600平方米,但它確實享譽東南亞的著名南傳上座部佛寺。據(jù)史書記載,菩提寺始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相傳當時茫施(今芒市)長官司長官的大兒子舍棄官位,削發(fā)為僧,修建此寺。因寺前是一株很大的菩提樹,便借樹取名為菩提寺。大殿前一對石雕動物,緬甸傳說中的一種奇獸,叫嘎朵,專門守護佛殿的??吹降倪@座大殿及傣式、漢式、梵式建筑風格于一體,構(gòu)思別致,制作精巧,實為中國建筑藝術(shù)花園中的一朵奇葩。菩提寺不僅是僧人念經(jīng)、教徒朝拜的地方,而且是傣族民間藝術(shù)的一座寶庫。這些藝術(shù)不僅體現(xiàn)在建筑、裝飾、雕刻上,寺內(nèi)還珍藏著許多傣族不同時期的藝術(shù)珍品,如燦爛奪目的壁畫,種類繁多的剪紙,內(nèi)容浩瀚的萬卷經(jīng)書等。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稱小乘,梵文音譯希那衍那。今學術(shù)界沿用之,已無貶義。亦稱二乘,及聲聞乘、緣覺乘。其主要經(jīng)典是后來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經(jīng)、律、論三藏。小乘佛教在中國曾相當流行,中國最早流行的禪數(shù)學以及此后的田比曇學、成實學、俱舍學等,均屬小乘類。中國的律學和唐代創(chuàng)始的律宗,
皆以小乘律本為依據(jù)?,F(xiàn)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蘭卡、泰國、緬甸、老撾、柬埔寨等南亞及東南亞各國,他們自稱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稱號。中國云南上座部佛教,也屬于這個系統(tǒng)。在佛教創(chuàng)始人釋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內(nèi)部由于對釋迦牟 菩提寺尼所說的教義有不同的理解和闡發(fā),先后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派別。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以及形成時期的先后,可歸納為大乘和小乘兩大基本派別。從教理義學方面來說,小乘佛教總的傾向是法有我無,即只否定人我的實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實在性。而大乘佛教則不僅主張人無我,而且認為法無我,即同時否定法我的實在性。在乘佛教對“法無我”的理論分析,又可以分為兩大派:一為初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一世紀至五世紀,由龍樹、提婆創(chuàng)立的中觀學派在中國稱為大乘空宗)。它主要闡發(fā)諸法性空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xiàn)象諸法都是因緣各種條件而起,是無自性的,因而是空。但這種空又不是虛無,其假有的現(xiàn)象還是有的。所謂假有是針對小乘認為諸法在概念上是實有的理論而發(fā)的,也就是說諸法只是一種假空而已。龍樹、提婆認為,用這樣的理論來分析諸法,既不著有實有,也不著空虛無的空,這就是所謂的中道觀。二為中期大乘佛教(約公元五世紀至六世紀,由無著、世親創(chuàng)立的瑜伽行派在中國稱為大乘有宗。它主要闡發(fā)萬法唯識的理論,即認為一切現(xiàn)象均依阿賴耶識亦稱第八識,藏識等緣起,阿賴耶識能發(fā)生一切法。也就是說,他們認為一切法都存在于認識之中,認識無非是心意識的分別作用,因此整個宇宙除了各種不同的認識外,再沒有什么實體了,因此叫做萬法唯識。公元七世紀后,印度佛教開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無重要義理可言了。
游寺注意
名寺名廟,分布較廣,它們是旅游者頗愛光顧游覽的重點,但旅游者在游歷寺廟時有四忌需牢記心頭,以免引起爭執(zhí)和不快。一忌稱呼不當對寺廟的僧人、道人應尊稱為“師”或“法師”,對主持僧人稱其為“長老”、“方
丈”、“禪師”。喇嘛廟中的僧人稱其“喇嘛”,即“上師”意,忌直稱為“和尚”、“出家人”,甚至其它污辱性稱呼。二忌禮節(jié)失當與僧人見面常見的行禮方式為雙手合十,微微低頭,或單手豎掌于胸前、頭略低,忌用握手、擁抱、摸僧人頭部等不當之禮節(jié)。三忌談吐不當與僧人道人交談,不應提及殺戮之辭、婚配之事,以及提起食用腥葷之言,以免引起僧人反感。四忌行為舉止失當游歷寺廟時不可大聲喧嘩、指點議論、妄加嘲諷或隨便亂走、亂動寺廟之物,尤禁亂摸亂刻神像,如遇佛事活動應靜立默視或悄然離開。五忌孩子失禮同時,也要照看自己的孩子,以免因孩子無知而做出不禮貌的事。拜完用左手取一支先上中間,念供養(yǎng)佛,不墮地獄第二支上右邊,念供養(yǎng)法,不墮餓鬼第三支上左邊,念供養(yǎng)僧,不墮畜生這樣上香就較契合佛教禮儀,讓人更能體悟佛的莊嚴法像但現(xiàn)在的寺院大多數(shù)都是佛殿前一個很大的香爐,一走近就濃煙滾滾,很高溫度的熱氣直撲臉上,還有很多香客干脆就將大把大把的香仍進去。
游覽信息
門票:5元/人
交通提示:
從南陽坐南陽——老莊或南陽——叉河的班車,需12元錢。春節(jié)時可能要貴一點點。到老莊街下車,會看到一條水泥路直向山頂,即到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