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簡介
歷史淵源
縉云寺始建于南朝劉宋景平元年(423年),后曾受到歷代帝王封賜。唐高祖李淵(618年)曾親筆題名“禪真宮”,唐大中元年(847年),宣宗皇帝賜寺額為“相思寺”,系山有相思巖、相思竹、相思鳥之故。唐乾符元年(874年),定濟和尚重建寺廟,971年慧歡禪師主持修葺殿宇。998年,宋真宗將宋太宗讀過的240卷梵經(jīng)送到這里,供奉在寺中。宋景德四年,真宗賜名“崇勝寺”。明永樂五年成祖皇帝敕諭“縉云勝景”,明天順元年(1462年)英宗皇帝又賜名“崇教寺”,萬歷三十年神宗皇帝下令改為縉云寺,賜題“迦葉道場”。
明末清初,寺毀于火災(zāi).傳說是因為當(dāng)時寺內(nèi)和尚,橫行四鄰,當(dāng)?shù)乩习傩蘸拗牍牵脧埆I忠入川時,聚眾上山一把火把寺燒毀?,F(xiàn)存寺廟是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由破空和尚主持修復(fù)的。
縉云書院
縉云寺自古辦學(xué),名為“縉云書院”。1930年秋,曾任世界佛學(xué)苑苑長、中國佛教學(xué)會會長、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的太虛大師(1889-1947)“游化入川”,得知四川劉湘有“選派漢人入藏”之意,乃建議成立漢藏教理院,以研究漢藏教理,融洽中華民族,發(fā)揚漢藏佛學(xué),增進世界文化交流,得到了渝州(今重慶)軍、政、金融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遂選定縉云寺作校址,推選劉文輝為名譽院長、太虛為院長、何北衡為院護,共同組成漢藏教理院董事會。
漢藏教理院辦學(xué)20年,號稱世界佛學(xué)苑四大分院之一,培養(yǎng)了大批佛教人才,當(dāng)年學(xué)生現(xiàn)遍及世界各地,趙樸初先生就畢業(yè)于漢藏教理院。
迦葉道場
縉云寺為國內(nèi)唯一的迦葉古佛道場,所以大殿里供奉的佛像不是本師釋迦牟尼佛,而是釋迦牟尼佛的前世之師---迦葉古佛。大殿里的迦葉古佛,立于康熙二十二年,高約兩米,左為大梵天,代表欲界法相,右為帝釋天,代表色界法相,都是清代塑像。上面的匾額也是清朝時期所造,上書“曇花藹瑞”。
迦葉佛,又作迦葉波佛、迦攝波佛、迦攝佛。意譯作飲光佛。 梵文 Kasyapa,義曰飲光,又譯作迦葉波佛、迦攝波佛、迦攝佛,意譯為隱光佛,稱大迦葉。即過去七佛的第六位,現(xiàn)在賢劫千佛中的第三尊佛。古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人。少欲知足,常修苦行,故稱為「頭陀第一」。騎一頭獅子。降生于釋迦牟尼佛之前,相傳為釋迦牟尼佛的因地本師,是釋迦牟尼前世之師。舉行過一次說法集會,有二萬弟子參加。他的上首弟子是提舍和婆羅婆。乃釋尊以前之佛,為過去七佛中之第六佛,又為現(xiàn)在賢劫千佛中之第三佛。傳說為釋迦牟尼前世之師,曾預(yù)言釋迦將來必定成佛。依長阿含卷一大本經(jīng)載,迦葉佛出世于賢劫中,其時人在世得弟子二萬。姓迦葉,于尼拘律樹(巴 nigrodha)下成佛,有弟子二萬人,而以提舍(巴Tissa)及婆羅婆(巴 Bha^radva^ja)二人為高足,執(zhí)事之弟子名善友(巴 Sabbamitta)。父名梵德(巴 Brahmadatta),婆羅門種;母名財主(巴 Dhanavati^)。有子名集軍。其時之王名汲毗(巴 Kiki),其所治之城名波羅[木*奈](梵 Ba^raN!asi^,巴同)。又四分律比丘戒本所載:“一切惡莫作,當(dāng)奉行諸善;自凈其志意,是則諸佛教?!奔村热~佛所說之戒經(jīng)。
迦葉,也稱大迦葉、迦葉尊者、摩訶迦葉尊者,釋迦歿后佛教結(jié)集三藏時,他是召集人兼首座。在中國幾乎所有的佛像雕塑中,假如佛的旁邊站著一老一少兩個人,那么,年輕英俊的是阿難,而老者就是迦葉了?!段鍩魰て叻稹め屽饶材岱稹酚袀€小故事說迦葉尊者和佛心心相通:世尊(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云:“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所以,中國禪宗又尊他是傳承佛法的第一代祖師,西土二十八祖之始祖。
寺廟景點
石照壁
縉云寺前,有座石照壁,是青石浮雕,高4.0米,寬4.0米,專家認定為晚唐文物。石照壁正中為芭蕉麒麟圖(也有人稱之為“豬化龍浮雕”),左右各有菱花圖案,其下面為青獅、白象浮雕。整個圖案古樸雅致,這是縉云山重點保護文物之一,1984年,在石照壁外建有亭子,使其免遭風(fēng)雨洗刷。
石牌坊
石照壁之上、縉云寺山門前,有座巍巍的石牌坊。這座明代石牌坊高6米,寬5米,由青石砌成。其上雕有鳥獸等圖案加以修飾,頂部有浮雕青石裝點。坊正面上層嵌有“圣旨”二字,落款為:“大明二年十月二十九日”;下層為“迦葉道場”的四字額匾,是明萬歷三十年(1602年)明神宗朱翊鈞御筆。
牌坊背面上層嵌有“敕渝”二字,下層為“縉云勝境”,是明永樂五年(1407年)明成祖朱棣所書。坊上題字蒼勁有力,氣勢豪邁。坊前有一對石雕青獅,高1.70米,兩旁分列,虎視眈眈。
寺貌寺寶
縉云寺的主體建筑有天王殿和迦葉殿。寺內(nèi)現(xiàn)存有宋太宗誦讀過的24部梵經(jīng)。另有出土的石刻天王半身殘像,據(jù)傳是梁或北周作品。
寺內(nèi)還有一口大鐵鐘,高約1.60米,底徑1.50米,腰徑0 9米,為清道光二年(1822年)所鑄。山門外,兩棵參天銀杏直向青天,古剎鐘聲與山間松濤相映成趣。寺內(nèi)的雙柏精舍為方丈居室,兩側(cè)禪房與石刻,形成古色古香的意趣。在寺外,還存有世界佛學(xué)苑漢藏教理院碑記及太虛法師和正果法師塔各一座,上有趙樸初和鄧穎超的親筆題字。
八角井
迦葉大殿西北,有一口八角井,石地鑿成,深10多米,池水澄碧,常年不涸。傳說當(dāng)年一位姓馮的狀元在此讀書時,常到池中洗墨,故稱“洗墨池”。
縉云寺與溫泉寺、紹隆寺、白云寺、石華寺、復(fù)興寺、大隱寺均為佛家寺廟,并稱“縉云山八大寺廟”。站在縉云寺旁,抬頭仰望,透過重重殿宇和蔥蘢林木,可以看到縉云山香爐峰上高高的觀景樓,看到千年古剎與如黛青山相映成趣,真不愧“佛教圣地”。
旅游交通
公交
解放碑、南坪、楊家坪均有公共汽車到北碚,到北碚后在地下商場車站換乘至縉云山的旅游專線客車,從8:30到17:30每隔1小時發(fā)車,返程車在縉云山大門乘坐。
自駕
1、渝合高速路縉云山出口下高速公路,15分鐘即到。
2、到沙坪壩經(jīng)楊公橋、雙碑、井口到北碚,沿國道212經(jīng)文星灣大橋向合川方向到三花石上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