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由來
雷音寺原名解脫庵,亦名觀音堂。明嘉靖六年(公元1527年)無瑕禪師創(chuàng)建,清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重建。取“佛音說法,聲如雷震”的意思,改名雷音寺。峨眉山的寺廟多系明、清建筑,既保留了宮廷、官府、宅第的某些建筑特點,又融進了民宅的建筑形式。這座小寺,居高崗,倚危崖,傍坡路,便打破寺廟建筑的正規(guī)格局,巧構虛腳吊樓,建成一座精巧別致的民間小四合院式的廟宇,隱藏在郁郁蔥蔥的叢林之中。
地理位置
雷音寺:位于古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甘肅敦煌市南4公里處鳴沙山下,月牙泉邊,這是從長安往西域唯一一所叫“雷音寺”的寺院,,它自古就是東西交通的樞紐,也是中西文化的交匯處和中轉(zhuǎn)站。從晉到宋代,是西域大德弘揚佛法駐錫云游之處,更是中原高僧從陸路西行求法的必經(jīng)之地。竺法護、法顯、鳩摩羅什、玄奘等高僧大德都在這里留下了永不磨滅的蹤跡。所以這個吉祥安寧的勝地,在唐代時就有“善國神鄉(xiāng)、佛國圣地”的美譽。
雷音寺-現(xiàn)是敦煌市境內(nèi)規(guī)模最大的佛教活動場所。莫高窟珍藏的《唐敕河西都僧統(tǒng)洪辯告身碑》中已提及“古雷音”,所以初創(chuàng)年代應在唐代之前,晚唐至宋代沿鳴沙山北麓,西起月牙泉,東至莫高窟,三里一座廟,五里一座橋,塔寺林立,袈裟遍覆,統(tǒng)稱為“西天古雷音”。由于時 光的沖刷,生態(tài)的變遷,只剩下一點遺跡。
風景名勝
從山頂極目遠眺貢嘎山、夾金山、峨眉山、瓦屋山等名山秀峰盡收眼中,四面綿延不斷的群山一攬無余。造山運動把山峰與四周斷然分開,每當風和日麗,站立山頂能看見貢嘎山頂折射的金光,能看見遠處炊煙裊裊升起。
地理風貌
山間的景色四季迷人,山頂?shù)奈幕e淀深遠。冷、云杉原始森林和那覆蓋厚重的原始植被,由婆娑虬枝支撐的萬頃杜鵑花林,野草芬芳、錦繡的大草甸,雪水靜靜流淌過神秘莫測的草澤泥潭,山峰峻峭、怪石嶙峋,形成了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聽那密林古剎傳來的悠悠鐘聲,目睹山頂出土的古代印章、明清瓷器,聽當?shù)匕傩罩v厚重的歷史。
觀賞秋日的云海日出,閱覽春夏的草地杜鵑,穿越冬季的林海雪原,是山頂四時的勝景。寺無山門,第一殿為彌勒殿,第二殿為大雄殿,加上兩邊廂房,構成一個天井。1991年,在大雄殿后新建了觀音殿,供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這尊觀音像為柏楊木雕,高4.8米,胸前雙手合十,其余千手并伸,成法輪狀,莊嚴肅穆,別具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