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山拔地而起,橫亙于甘谷縣城南,山勢巍峨,連峰疊嶂。《甘谷縣志》中記載:天門山“為縣之主山,海拔1582米。山勢突兀,三峰挺拔,宛如筆架,俗名筆架山。曾設天門隘,為縣城屏障。”
天門山山勢巍峨連峰聳峙,古木成林,山花似錦。南嶺渠水,潺潺環(huán)繞;盤山公路,直通山頂。
正如《甘肅通志》描述甘谷縣城的景色:“關嶺東峙,朱圉西雄,南仰天門,北環(huán)渭水,萬山四塞,復嶺重網?!碧扉T山是觀賞城區(qū)景色的去處。每當旭日東升,登臨山頂,晨霧中環(huán)視四野,但見層巒疊嶂,綿延起伏,頗為壯觀;俯瞰渭水平川,煙霧繚繞,玉帶蜿蜒,高樓林立,霞光映彩。夕陽西照時,則四野涂金,山巒輝映。清康熙年間伏羌(今甘谷)縣令曹思義賦詩曰:
秦隴名山眼底收,天門翠聳更無侔。
云開平野田疇繡,霧散高城樓舍稠。
天門山東岳大帝信仰起源于泰山神崇拜,泰山神信仰起源悠久,是原始宗教中山神崇拜的延續(xù)和演變,據《史記·封禪書》中所引《管子·封禪書》載,早在傳說時期就有伏羲氏、神農氏、炎帝、黃帝、堯、舜、禹等都曾對泰山有所崇奉。而隨著后來帝王對泰山的正式封禪,則使泰山信仰有了更加神圣、崇高的意義。
甘谷縣泰山神信仰由來已久,現(xiàn)有據可查的證據表明,天門山東岳大帝信仰應該始于宋代。宋代時由于官方詔令天下供奉東岳大帝,民間開始普遍信仰供奉,全國各地紛紛建立廟宇供奉,而甘谷天門山東岳廟也是此時建立的。
《甘谷縣志》載:“(天門山)頂有東岳廟,又稱天齊宮,俗稱泰山廟。該廟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采本山原始林木而建。廟內塑像威嚴雄起,殿壁十王畫像襟帶須眉飄飄飛動,鬼判詼奇警人?!?從文中可知,天門山的東岳廟正是宋代時始建,而甘谷縣東岳大帝信仰則至晚是從宋代開始在民間普及。宋真宗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 年)下達圣旨敕令全國通祀東岳泰山神,企圖通過利用泰山神之威神來達到“鎮(zhèn)服四海,夸示外國”之效。甘谷縣在宋代時期是宋夏交戈的前沿陣地,在這時修建泰山廟供奉東岳大帝,無論從政府自上而下的政令號召,還是從民間自下而上的宗教需求,作為生活在多戰(zhàn)之地的苦難老百姓來說,東岳大帝信仰的流行是順理成章的。
另外從天門山東岳大帝造像及殿內壁畫內容可推測,甘谷縣供奉信仰的東岳大帝的身份應該是黃飛虎一系。附近的武都地區(qū)、天水地區(qū)其他地方所信仰的東岳大帝也多為黃飛虎之說的東岳大帝信仰,或稱“黃爺”,也可以作為推測甘谷縣東岳大帝為黃飛虎的佐證。
自宋代之后,東岳大帝信仰在甘谷如何存在、發(fā)展、變化,史料已不可考,而宋代所建天門山頂的東岳廟后來也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在所存為后建?!陡使仁吩挕份d:“(天門)山巔東岳廟……后毀,現(xiàn)存寺廟建筑為20世紀末以后所建,由山門、佛堂、東岳廟組成?!?/p>
從現(xiàn)在的天門山建筑格局及宗教管理和宗教活動來看,天門山已經主要成為佛教道場。如山下及山頂建筑成為“天門寺”,山頂由佛教出家僧人主持并管理。山下也稱天門寺主殿供奉的則是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三位佛教大菩薩,泰山爺黃飛虎則居于旁邊配殿。
聞明遐邇的“天門春曉”是“甘谷八景”之第一景觀,早見于明朝天啟七年(1627)葉應甲修纂的《伏羌縣志》,明清兩代吟詠天門春曉的詩作均載于縣志。清時伏羌知縣侯新嚴就有詩詠《天門春曉》:“天門清峻豁吟眸,春笑宜人曉更幽。麥陌如鱗山裹繡,苔岑有約我重游。振衣石磴邀林鳥,搔首云巔接斗牛。古剎依稀馀蔓草,東風吹著碧光浮?!鼻羼樌^賓也有同題詩:“誰到天門謁見天,三峰聳峙碧云連。萬家煙火凝目近,百里山河舉步前。綠水朱山花點翠,白梨紅杏錦生妍。春風一蕩融合后,拖得物華顯渭川?!弊掷镄虚g,全是春意。天門山清幽雅靜,文人雅士常登臨聚會,酬唱詠和,累有佳作。
山巔的東岳廟,又稱天齊宮,俗稱泰山廟。始建于宋仁宗天圣年間(1023——1031),據傳是采本山原始森林所建,是一組布局謹嚴,氣度恢宏的古建群,后來不幸毀壞?,F(xiàn)存寺廟建筑都是二十世紀末以來陸續(xù)建成的,由山門、佛堂、東岳廟組成。廟內塑像威猛肅整,壁畫人物襟帶須眉,飄飄飛動,小鬼判官神情逼人,栩栩如生。廟院內兩株紅白牡丹植于北宋,系珍貴的文物樹木。
山南坡有一口清泉,俗稱“蛤蟆口”,周圍青草翠蔓,環(huán)境清幽。泉水從石縫石縫流出,晶瑩澄澈,清冽甘美,四季不絕。翻山而來的本地人絡繹不絕,在此排隊取水。據說用此水沏茶,可以清肝明目,延年益壽。
“七把刀”是天門山北坡的七道山梁,形如七把尖刀。相傳很久以前,伏羌縣羌人當道,排擠漢人,終于起了沖突。漢人人數較少,只好退守天門山。某日羌王率領部隊大舉進攻天門山,羌人個個手持刀斧,大呼小叫,沖上天門山北坡。守山的漢人用滾木、石塊向羌人還擊,但寡不敵眾,眼看山寨將被攻破。在值危急萬分的時刻,只見一道金光突然閃現(xiàn),天門山北坡,齊刷刷地崛起七道山梁,猶如七把聳立天際的石刀,劈入羌人陣中。眼看就要得勝的羌人部隊,被從天而降突如其來的天降神刀嚇得驚惶失措,報頭逃命,從此不敢來犯。“七把刀”之名形象地表現(xiàn)了天門山北坡的險峻,而這傳說也曲折地反映了歷史上的民族沖突,以及“伏羌”這一地名的由來。
在天門山山下,有座“天門寺”。寺中殿宇建筑雄偉壯觀,有觀音殿、圣母殿、將軍殿、竹林社等,每年農歷三月二十八舉行廟會,會期一周。其時正值暮春時節(jié),滿山鳥語花香,美不勝收。游人們結伴而至,拜佛許愿,游山玩水。那場面真是一是繁華,可謂勝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