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巖寺又稱“云中巖”。在思明區(qū)萬石植物園內(nèi),因處萬石蓮寺與太平巖之間,因名。傳說始建于明代,歲月不可考,有僧不知名號,未詳所自,隱居中巖,巖棲澗飲,修定其中,鷓鴣翔飛依集。后僧不知所終,里人因號“鷓鴣巖”。后有僧人建招提于巖前,稱“云中巖”。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僧釋果老重興中巖。道光五年(1825),因寺宇年久傾頹,成立董事會重新修葺,因蟻患,遂中輟。十九年,堪輿家安溪駟嶺林嘉纏妙手回春,以改造環(huán)境的辦法根治蟻患,“措改水路,開消山殺,不數(shù)日而蟻盡消”,寺成,辟二道山門,過萬石巖寺海會橋匾曰“中巖”;拾級而上,至巖前,又一山門,上題“放開眼界”。光緒四年(1878),山僧紹覺重修第一道山門,于門柱集晉人句題聯(lián)云:“結(jié)廬在人境,流心叩玄扃”,徇山寺空靈意境之紀實。民國元年(1912)壬子孟秋,中巖董事邀集老年諸友成立老年會,每逢星期日,登臨遠眺,以娛暮年。十一年,會所傾頹,老年會捐資修筑,并添置產(chǎn)業(yè),為巖寺齋糧與老年會日常經(jīng)費。十三年,會泉法師倡修中巖佛堂寮舍,其皈依弟子蔣以德熱烈響應(yīng),捐資襄贊。后弘一法師來廈講律,會泉法師延住萬石巖,計劃修葺中巖靜室供弘一法師修治律學,因廈門島淪陷而未果。20世紀40年代初,會泉法師徒弟宏壽同時主持萬石巖、中巖寺務(wù)。
清康熙五十三年(一七一四年),僧果老重興中巖。乾隆盛世,有僧愿翁住山,能詩,與鷺島雅士互相唱酬,一時文風甚盛。據(jù)《嘉禾名勝記》記載,「此時巖之山門題『歡喜地』三字,有石當戶,鐫『玉笏』兩字。古榕盤屈,狀者蟠龍,拾級而登,俯臨絕壑?!沟拦馕迥辏ㄒ话硕迥辏?,因寺宇年久傾頹,成立董事會重新修葺,因蟻患,遂中輟。道光十九年(一八三九年),,堪輿家安溪駟嶺林嘉纏妙手回春,以改造環(huán)境的辦法根治蟻患,「措改水路,開銷山殺,不數(shù)日而蟻盡消」,寺成,辟二道山門,過萬石巖寺海會橋匾曰「中巖」;拾級而上,至巖前,又一山門,上題「放開眼界」。光緒四年(一八七八年),山僧紹覺重修第一道山門,于門柱集晉人句題聯(lián)云:「結(jié)廬在人境,流心叩玄扃」,洵山寺空靈意境之紀實。
一九一二年孟秋,中巖董事邀集老年諸友成立老年會,每逢星期日,登臨遠眺,以娛暮年。一九二二年,會所傾頹,老年會捐資修筑,并添置產(chǎn)業(yè),為巖寺齋糧與老年會日常經(jīng)費。一九二四年,會泉法師倡修中巖佛堂寮舍,其皈依弟子蔣以德熱烈回應(yīng),捐資襄贊。后弘一法師來廈講律,會泉法師延住萬石巖,計劃修葺中巖靜室供弘一法師修治律學,因廈門島淪陷而未果。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會泉法師徒弟宏壽同時主持萬石巖、中巖寺務(wù),住有比丘一人、菜姑兩人。
解放前后,寺后草木稀疏,巖石裸露,景況蕭然。后來佛宇禪房盡塌,植物園草草搭蓋幾間房屋。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巖重興。先是由萬石巖寺籌資,由開因姑及海外華僑卜希南等贖回。一九九四年,由宏船徒弟廣載捐獻巨資,南普陀寺方丈妙湛和尚倡議重修,并委派向覺法師主持重修工程。
一九九五年,由開悟法師發(fā)心對寺院進行全面復興擴建?,F(xiàn)有大雄寶殿、地藏殿、龍華三會殿、祖堂、功德堂、綜合樓、僧舍、三寶塔,總建筑面積一千二百平方米,承蒙楊寶治、王鷺洲、郭勝泉、羅爾平等護持。大雄寶殿左「玉笏」與巖之左下方「澎湖陣亡將士祠碑」,一九八四年被公布為廈門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
中巖寺近代以來住持有會泉、宏壽、宏船、宏念、開進、心專姑、妙湛、宏輝等。
現(xiàn)住有僧侶四人,居士三人,由開悟法師住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