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永福寺具有悠久的歷史,據(jù)載始建于唐朝貞觀年間,是惠州第一座寺廟,也是一座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于一體的古寺。
2000年12月經(jīng)廣東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批準,惠州永福寺易地重建。 重建的永福寺占地面積5.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7300平方米,為正統(tǒng)的仿唐精品建筑,主要建筑包括大雄寶殿、無量壽殿、鐘樓、鼓樓、正殿廣場、山門等。
該寺設計方案構思源于敦煌石窟中的第十七窟《無量壽經(jīng)變》圖,總體表現(xiàn)了佛國極樂世界的場景。方案設計的永福寺為仿唐式建筑結構,是一座依山而建、呈軸對稱、略顯長形湛的建筑物,面積二萬多平方米,廣場等設施建筑面積七千多平方米。
永福寺的建筑群,將形成一座能在人間看得到的“天上極樂世界”的建筑群。他表示,建成后的永福寺將是一個“惠州第一,全省、全國有名”的佛教場所。
惠州豐山永福寺,據(jù)明代王鳴雷說,是“創(chuàng)自唐貞觀間”,所云何據(jù)無考。至宋政和年間,惠州民間有“永福寺鐘常夜與龍?zhí)硫札垜?zhàn)”的傳說,時詩人唐庚謫居龍?zhí)僚侠钍仙綀@(今子西嶺),聞而作《鐘潭行》記其異,開首兩句說:“君不見惠州城之西,永福古寺鐘崛奇?!惫潘掠栏V娭T文字記載,似以此為最早。當然,這是指記寺之名,若論記寺之實,則又有比唐庚更早者,他就是大文豪蘇東坡。
東坡謫居惠州此唐庚早十余年,那時這座“形勝為吾郡叢林最”的古寺似乎還不叫永福寺,而是叫海會院;寺院方丈“通老”亦稱“海會禪師”,東坡則是該禪師的座上???。宋紹圣二年(1095),禪師于寺中興建海會殿,東坡當時被有關當局“惡意欠薪”,生活頗拮據(jù),仍“助三十緡足,令起寢堂”;又親作《海會殿上梁文》,其文引言有謂:“伏惟我海會禪師,施無盡藏,開不二門;來作西方之主人,且為東坡之道友。爰因勝地,以建道場”,引禪師為自已的同道。接著又具體描述了這海會殿堂:“瑤階肪截,碧瓦鱗差,庶幾鷲嶺之雄,豈特鵝湖之冠?!钡顑?nèi)則供奉著由八位“大富貴長者”捐造的“釋迦寶像一所”。東坡此文實為直接述記永福寺的最早文字資料,據(jù)此可知,后人稱永福寺“歷史既悠久,而規(guī)模又復為惠州西湖數(shù)十個佛教叢林之最宏大者”(見吳仕端《惠州西湖藝文叢談》),絕非張大之詞,而是早在九百年前已見其規(guī)模。
此外,東坡還寫信給時任廣東提刑的表兄程正輔,稱贊海會殿“甚宏壯”,海會禪師“甚不易得”。還特別向他介紹繞于寺右的那一片陂湖:“寺旁有一陂,詰曲群山間,長一里有余。”“今若作放生池,但牢筑下塘,永不開口,水漲溢即聽其自在出入,則所活不貲矣?!焙髞?,東坡向弟弟蘇轍、表兄正輔各“緣化”十五千錢,買下這片湖陂筑成放生池,這放生池后來被稱為鱷湖,是以前惠州西湖最為曲折幽深的去處。
古寺鱷渚自經(jīng)東坡過化存神,秀邃的自然景觀添注了豐厚的人文內(nèi)蘊,愈發(fā)顯得詩情繚繞韻味悠長,成為惠州有名的蘇跡之一。清嘉慶年間,著名學者王文誥慕名來游,謂“寺俯瞰其下,近嵐遠翠,上下一碧,皆昔時景象。惠人則磨穹碑大書深刻而丹之,表其道曰:蘇文忠公放生湖”,以示禁取鱷湖之魚,可見數(shù)百年來,湖寺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人文景觀受到重視與保護。王氏又說:在這里,“歲時伏臘,則既有崇祠之薦,而春秋勝日,輒舉國逐隊于湖上,相與放生游泳歌呼嘻笑,以頌公之盛德”(見王氏《蘇詩總案》)??箲?zhàn)中古寺被日軍炸毀,但周遭風光依然秀美迷人,寺背紫微山一帶仍為城區(qū)中小學生 “春秋勝日”集體遠足野餐的最佳所在,至上世紀“文革”前一直如此?;葜萑藢|坡的崇敬仰慕之情,已歷久而化為一方風俗,體現(xiàn)在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