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臺寺是六祖惠能聞經(jīng)悟道的地方。這座千年古剎建于公元650年以前,原址在新興縣城南外村壇背(今新興縣人民醫(yī)院內(nèi)),歷史悠久,佛緣深遠,是新興縣較早興建的寺廟之一。如今矗立人前的金臺寺,是2000年初由新興的佛教信眾出資重建,位置在南外村獅子崗山上,距離原址約200米遠。
金臺寺經(jīng)歷了一千多年的滄海桑田,其間多次重建和修繕。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金臺寺僧人在原址上重新建起金剛殿、三寶殿、六祖殿,三大殿均坐西向東,并修筑了圍墻和寺門。隆慶年間(1567~1572年),金臺寺廟宇崩毀,被豪紳強占改為果園。直至萬歷二十四年(1596年),當(dāng)?shù)剜l(xiāng)民才捐資重建金臺寺。此次重建后,金臺寺的面積有所擴大,為“東西各三十六弓,南北各三十五弓;又寺前東二十弓、西二十二弓,南北連鋪地各三十一弓”(1弓為5尺)。據(jù)清代新興知縣劉芳所編《新興縣志》記載,金臺寺古已有之,到明萬歷年間重建,原來寺院規(guī)模、田產(chǎn)都不算大。到清代有所擴建,乾隆年間南外村人李豫從云南卸任回鄉(xiāng),對南城外的金臺寺加以修繕。晚清時期,清王朝衰落,昔日香火鼎盛的金臺寺也日益門庭冷落,廟宇殘破,悉數(shù)崩毀。1901年,欽點御前花翎侍衛(wèi)陳光燕從京城回鄉(xiāng),曾寄居于金臺寺,給這一古剎留下了最后的輝煌記憶。民國二十年(1931年),時任澤區(qū)長的梁翰昭拆除城墻擴闊新興縣城,將縣公署從今中山公園處搬到金臺寺。
新中國成立后,金臺寺先后為新興縣委、縣政府的機關(guān)駐地及南街小學(xué)。1964年,改為新興縣人民醫(yī)院。自此,這座新興古寺便蹤跡難覓,僅剩下一口彌足珍貴的水井,將關(guān)于原金臺寺的記憶銘刻在新興人的腦海中。上個世紀30年代,陳光燕的次子、民國期間廣東著名畫家陳耀宸,曾創(chuàng)作《六祖金臺聽經(jīng)圖》以傳后世。畫中的金臺寺就是根據(jù)他少年時期隨父寓居金臺寺的印象所繪。這幅畫也成為新興現(xiàn)存對原金臺寺較有價值的研究資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