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州天寧寺古稱報恩寺,在雷州市雷城鎮(zhèn)西湖路北側。唐大歷五年(770年)開山岫公創(chuàng)建,歷代皆有重修或拓建,現(xiàn)構為清代建筑風格。寺依山構筑,坐北向南,沿中軸線依次為石牌坊、山門、天王閣、大雄寶殿、藏經(jīng)閣,兩廂為鐘樓、鼓樓和僧舍。石牌坊是明弘治年間太監(jiān)陳榮重修,為四柱三間通天式,坊額有蘇東坡手書“萬山第一”四字。山門門額有明代海瑞所題“天寧古剎”四字,門內兩側各塑金剛1座。天王閣內塑四大天王,中置彌勒佛及韋陀。大雄寶殿內塑三寶佛及十八羅漢,佛像連基座高7米。藏經(jīng)閣內藏佛經(jīng)。全寺房舍50余間,建筑總面積4500平方米,為雷州半鳥第一古剎。自宋以來,貶官、主雷名人多游此寺,或寓居寺內,留下墨跡、詩文。蘇軾題坊,海瑞題額,陳振桂題“名山不斷名賢至;古寺曾經(jīng)古哲題”聯(lián)。明代高僧德清(號憨山)寓居該寺達16年,對嶺南禪宗影響很大。寺內現(xiàn)仍存明清至民國碑刻和石聯(lián)30余通。
1984年后,逐年對天寧寺進行修葺,增建寺門、牌坊,匾額“天寧禪寺”是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原廣東省省長葉選平所題。
1983年??悼h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2012年天寧寺石刻被廣東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廣東省第七批文物保護單位。
紹圣四年(1097年),北宋大文學家蘇軾南赴瓊州儋耳路過雷州,愛其環(huán)境清幽,為題“萬山第一”以匾其門。明弘治九年(1496年),守珠池太監(jiān)陳榮耀此匾蝕於蟲或毀於火,乃堅石坊於門外,其四字於其上,以壯其觀瞻而垂諸萬古。
唐宋之世,貶官逐客南來大多寄寓於此。北宋拒遼名相寇準、學士蘇軾、侍郎蘇轍、正字秦觀以及南宋抗金重臣李綱、趙鼎、正言任伯兩、參政李光、編修胡銓等,或謫雷陽,或貶瓊崖,皆或久或暫寓於此寺。清乾隆八年(1743年)雪州府學教授順德陳振桂題聯(lián)“名山不斷名賢至,古寺曾經(jīng)古哲題”,意即指此。
建炎三年(1129年),李綱貶海南萬安,以“海上群黎弄兵”而滯此半載,寫有《天寧留題》志其始末。西湖之北有西館,原屬天寧寺。宋乾興元年(1022年),故丞相寇準自道州再謫雷州,初寓於此。他的《??滴黟^有懷》、《病中書》諸詩,皆成於是時,而其所飲用之井,雷人名之為“萊泉”。
明朝憨山大師亦與本寺有很深的因緣。師博通儒釋,著有《法華通義》、《金剛決疑》諸書,謂學有三要: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精老莊,不能忘世;不懂參禪,不能出世。萬歷二十三年(1595年),以忤慈圣李太后而遠黜雷陽,駐錫天寧寺十五載,講授《楞嚴經(jīng)》,官民無不仰其道風。
自唐迄今,天寧寺興廢不一。宋末毀於兵,元住持僧石心師始復其舊。
明洪武、成化、弘治及清順治、康熙、乾隆之際,官民協(xié)力,增所未備。嘉慶二十年(1815年),梁楝毀於蠹,而佛像所設文彩亦日漸脫落,住持僧德本遂撤而新之。至光緒七年(1881年)、十五年(1889年),住持僧德深及某徒常靜重建兩院拱亭與天竺諸室,寺貌一新而設置彌善矣。
所可借者,天圣元年(1023年)以後,西館既改建寇忠愍祠,而本世紀30年代初,門外叢材又辟為中山公園,所馀堂閣僧舍,其面積不過400平方米,以視唐宋盛況,已不可同日語矣。
1933年之秋,本寺先後作為“海康縣鄉(xiāng)村師范”、“廣東省立雷州師范”及“??悼h第一中學”等學校校舍。
十年浩劫,佛像蕩然無存,僧眾星散四方,古剎鐘聲,戛然絕響。
寺藏歷代石刻甚豐,最著名的是蘇東坡“萬山第一”和海瑞“天寧古剎”匾題?!叭f山第一”文革中被毀,我們看到的是復制件,“天寧古剎”匾題原物寺存。兩匾均收入《中華名匾大全》一書。詹老先生似乎對“天寧古剎”情有獨鐘,連連說:“難得一見。真跡!真跡!”關于“萬山第一”石匾還有一段插曲:浙江書法家沈定庵氏于抗戰(zhàn)期間與其父流落湛江,父親賣畫度日。少年沈定庵曾游天寧寺,見東坡題字,如睹至寶,乃命和尚扶梯登梯拓印。旋遇日機轟炸,父罹難,定庵死里逃生,拓本幸及時撲救方免毀于火。
沈愛蘇字,更慕其為人,常隨身攜帶,展玩潛研珍藏不棄。中年以后,沈氏書藝大進,名聲日隆。
1989年,沈氏獲悉天寧寺重建,將珍藏孤本割愛奉還,東坡匾題石坊得以重建復原,展現(xiàn)舊時風采,具有獨特歷史文化內涵和品位的天寧古寺,每日接應絡繹而至的客人--燒香拜佛的信男善女;問幽探勝追訪貶官賢蹤,領略貶官文化的休閑人士;覓詩寄情的文人墨客;訪古尋史的學問家。儒者見儒,佛者見佛,正是蕓蕓眾生各有所鐘各有所取。
途徑公交車:雷州公交1、3、6路;
自駕車可根據(jù)自駕線路圖,查詢“雷州天寧寺”導航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