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佛寺石窟高約百余米,壁上佛三尊,依壁建閣三層,有大小石佛100余尊,雕工古樸精湛。在石佛北端的石壁上,刻有“仙佛寺”三字。石窟始鑿于(東晉)咸康元年(公元335年),是長江中游、兩湖地區(qū)現(xiàn)存的大型摩巖石窟,造像藝術(shù)具有濃郁的中原特色,代表了兩湖地區(qū)石刻藝術(shù)的最高峰,為研究當(dāng)時鄂西與中原之間和川鄂湘之間的佛教文化、藝術(shù)交流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很高的歷史、科學(xué)和藝術(shù)價值。
仙佛寺絕壁,佛潭西岸的這道絕壁,長約200米,在其中都凹進去約40米長的位置,由北向南,雕鑿大龕三個,中龕一個,小龕18個。
供奉神位的小閣子,呈倒U字形,高約6米,龕頂至地面13.6米,龕中為一佛二弟子。佛坐像通高5米,須彌座高3.4米。二弟子立像通高4.1米。
龕頂距地面13.85米,龕高6.3米,龕中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坐像高5.3米,須彌座高3.7米,肋侍造像分別高為2.8米和3.2米。
龕頂至地面14.6米,龕高6.2米,龕中造像為一佛二弟子。坐佛高5米,須彌座高3.4米,其身后淺浮雕頭光和背光,邊緣處涂紅色火焰紋。二弟子通高3.8米,立于仰覆蓮辦紋飾的圓型寶座上,中龕龕頂至地面11.3米,龕中侍立二菩薩,著寶冠,披纓絡(luò),手提凈瓶,通高2.7米。中龕以南,順次排列18個小龕,每龕一像,因巖石風(fēng)化,面目衣紋模糊,每尊造像的名號待考,但其原始風(fēng)韻猶存。
1、來鳳2路直達。
2、滬渝高速→安來高速→呼北線→景區(qū)
仙佛寺,南有石窟群,刻有1米高的小佛19尊,整座石窟全長35米。仙佛寺兩岸曾經(jīng)有數(shù)百小型佛雕,后在文化大革命時被打掉。寺外石級延至秀美的酉水河邊,河中深潭謂之“佛潭”,皓月當(dāng)空,青山明月,影映潭中,稱為“佛潭映月”。千百年來,仙佛寺香火興旺,遠近善男信女來此拜佛求神,常年不斷,文人墨客也多慕名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