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定慧寺位于古城蘇州鳳凰街定慧寺巷,環(huán)境幽靜,自古以來名人薈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大雄寶殿前兩棵古老的銀杏樹默記著定慧寺的蒼桑變遷。世紀之交,定慧寺又翻開了新的一頁,在政府和佛教界各方人士的大力支持下,以嶄新的面貌展現(xiàn)于世人面前。今天的定慧寺,西依鳳凰街,車水馬龍,一派現(xiàn)代氣息;東鄰蘇公弄,曲徑幽深,唐宋古韻猶存。山門前的定慧寺巷,巷因寺而得名。巷內的人們每日伴著定慧寺的晨鐘暮鼓,作息起居,雖身處鬧市,卻是難得的怡然恬靜。在這方水土,定慧寺猶如一位禪僧,帶著唐宋遺風,向我們走來,走進我們的生活和心靈,帶給我們平和與安詳。
定慧寺現(xiàn)存清代山門、天王殿、大殿等建筑,坐北朝南。大殿為單檐歇山造,面闊三間19米,進深18米,高約12米。四周檐柱均為抹角石柱,檐下布列象鼻昂楓拱十字牌科。梁架扁作,結構完整。殿前古銀杏兩株并峙,樹齡200余年,夏日濃蔭如幄。1991年冬,大殿曾進行修繕。?
走近定慧寺,便可深深感觸到姑蘇歷史脈搏的跳動;品味定慧寺,方可知蘇州不愧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元朝時期,定慧禪院再次被毀壞,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修,明正統(tǒng)時(1436-1449),蘇州郡守況鐘重修了大殿,并改定慧禪院?quot;定慧禪寺"。清康熙年間(1662-1722),里人唐堯仁出資重修了大雄寶殿、觀音殿及彌勒殿。道光元年(1821)里人胡珽再次重修。然到了咸豐時期,內憂不止,外患頻仍,定慧禪寺再一次毀于戰(zhàn)火。同治三年(1864),本修法師募資重建,民國十五年(1926)僧靈馨募資重修,定慧寺才得以遺存至今。但后經戰(zhàn)亂,定慧寺又遭劫難,大部份建筑毀于一旦,僅存山門、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且均已殘破不堪。1958年定慧寺被蘇州市第七塑料廠占用為廠房至今,唐宋遺風已蕩然無存,古寺建筑也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唐咸通間為盛楚所創(chuàng)般若院子院,五代吳越錢氏時仍屬羅漢院,北宋雍熙間稱西方院,大中祥符間賜額定慧禪寺,才與壽寧萬歲禪院(雙塔寺)分為兩寺。元末毀于兵火。明洪武中僧澤藏山、景新、惠澤,永樂中僧凈因,先后重建。宣德九年(1434年)得知府況鐘捐助,正統(tǒng)二年(1437年)重建大雄寶殿。清康熙初漸形傾圮,十一年(1672年)僧大休駐錫,里人唐堯仁捐資重建觀音殿,重修大殿、彌勒殿。道光間殿宇失修,十六年(1836年)邑人顧沅等集資修葺。咸豐十年(1860年)至同治二年(1863年),因戰(zhàn)爭被毀。同治三年僧本修師徒相繼募修地藏、天王各殿。1926年僧靈馨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