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格局
祖越寺位于遼寧省鞍山市著名的千山風景區(qū),面積為394.9平方米,雖經多次修建,仍帶有明代建筑風格。祖越寺建有建筑七幢:正殿(釋迦殿),韋馱殿,階下為東西配殿,配殿南有鐘、鼓樓,呈東西對稱。正殿東側是胡仙堂和客室,殿堂內供奉有泥塑,木雕佛像等30余尊。寺門正對正殿釋迦殿,門外是長達50米的一堵石墻。
祖越寺風景點最早有十一處,即三臺、鵓鴿崖、八寶琉璃井、來鶴亭﹙四松亭﹚、彌勒峰、一覽亭、玲瓏塔、正直松、雙石塔、靈巖峰、無幢塔,其中以彌勒峰最為著名。而在祖越寺周圍又有玉皇閣、羅漢洞、八步緊、七步松、夾扁石、一步登天等二十四景。
清康熙皇帝曾題詩《祖越寺》:“青山橫古寺,羽旆陟層巔。地僻茂堂小,橋危石徑穿。夏條含嫩葉,春卉發(fā)遇妍。寂寞空林午,時間鐘聲傳?!?/p>
著名景點
釋迦殿
釋迦殿建在高臺基上,面闊五間,進深三間,背山面南,單檐歇山式建筑、磚木結構。正脊磚雕游龍,兩端有大吻,斜脊磚雕跑獸,檐下有柱頭,補間四鋪作斗拱,施彩繪。殿門上懸掛“三教宗風”等匾額。殿內奉泥塑釋迦、藥師、阿彌陀佛。墻上繪有釋迦牟尼出世圖。殿外東側有二間胡仙堂。
韋馱殿
韋馱殿為八柱、方形、歇山頂。正脊雕二龍戲珠,兩端有吻,斜脊雕跑獸,梁枋施彩繪。殿內奉泥塑接行佛、木雕韋馱像。木雕韋馱像高約1.5米,身著鎧甲,右手扶桿而立,造型雄武有力,是千山木雕像中的精品,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在殿外大門兩側修有鐘、鼓二樓。鐘樓內懸掛康熙年間所鑄鐵鐘一口。另有東、西配房各三間,均為硬山式建筑。殿前存有1749年(清乾隆十四年)、1824年(清道光四年)石碑兩甬,石獅一對。
彌勒峰
彌勒峰位于祖越寺北、無量觀西閣南。由祖越寺大殿后拔起,近峰頭處有一疊臺,臺上為峰頭,呈橢圓狀。南面是片陡壁,向外突出,成拱瓦形,由南向北看去,如同彌勒敞襟露腹,故稱彌勒峰。清朝進士王爾烈在《彌勒峰》一詩中寫道:“彌勒高峰像宛然,袒懷跌坐眾峰前。煙云久飫彭亭腹,文字誰劖混沌天。山半僧歸猶喜客,松陰塌靜且逃禪。午中一飯山蔬飽,乘興還尋十丈蓮?!?/p>
祖越寺后彌勒峰陡壁上刻有“獨鎮(zhèn)群岳”四個大字,取于道家《玉匱經》,黃帝封青城山為五岳丈人之意,由明代的巡遼御史盛泰宇在1568年(明隆慶二年)所題。 旁邊還有“含譯宣氣”四字,本春秋題詞說:“山為言宣也,含澤布氣調五神也”,即彌勒垂腹之意,但是由于年代久遠,只能看出字的輪廓。
正直松
正直松位于祖越寺東山崗太極石南,有300年的歷史,它高25米,樹圍1.5米,因樹干高大筆直,易讓人聯(lián)想到人格中所當具有的正直不屈,所以,清朝咸豐年間道人郭永慧品題此松并稱之為正直松,還賦詩一首:“不偏不倚翠參天,直節(jié)堪當玉筍聯(lián)。遙看龍鱗懸尖尾,令人頓詠羔裘篇?!盵11]
山門東側有一株古松,名曰“懼松”,“懼松”旁邊有1875年(清光緒六年)的兩甬石碑,上刻“天花亂墜”“地涌金蓮”八個大字,相傳祖越寺某大師在此講經說法,因其知識淵博,佛法深重,競講得天花如雨,從長空墜落,金蓮盛開,從地下噴涌而出,因立三碑。
來鶴亭
來鶴亭位于祖越寺前入口處,如引路使者,在清代時被稱為接官亭。1777年(清乾隆四十二年)王爾烈易名為來鶴亭,并題下《來鶴亭》一詩。來鶴亭為六角重檐尖式懸梁吊柱結構,紅琉璃瓦,底盤為三級花崗巖石階,上部雕梁畫棟,繪有《紅樓夢》、《西游記》中的故事和人物,亭周有四棵古松,遮天蔽日,掩映涼亭于樹蔭之中,俗稱四松亭。
玲瓏塔
玲瓏塔(北塔),位于祖越寺東南山頂上,塔為六角13級實心密檐,石結構。屬金代建筑。塔基用條石砌筑,須彌座每角為石雕圓柱,塔身每面石雕坐佛一尊。塔身各層均有石雕塔檐。塔身高約12米。
無幢塔
無幢塔(南塔),位祖越寺對面的山上,與北塔遙遙相對。塔為6角13級實心密檐,石結構。南塔的建筑風格與北塔相似,塔高約13米。據(jù)史料記載,1410年(明永樂八年),尚寶監(jiān)太監(jiān)田嘉禾奉旨出使朝鮮,途經遼陽游千山,因見祖越寺山水秀麗,但古剎荒涼,故舍財于南山修建13級石塔一座,即為祖越寺南塔。但是,在塔下地表散布著大量遼代繩紋磚、溝紋磚、布紋瓦及素面灰色磚。由此看,明代所謂建塔只不過是在前代基礎上維修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