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于遼代,明代時稱之為清安寺,清代又改為觀音閣,遼寧省批準(zhǔn)的宗教活動場所,占地面積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有前殿、正殿二重佛殿、塑有十一尊佛像,分別為釋迦牟尼、觀世音、地藏王、彌勒佛、韋馱菩薩、四大天王、伽藍(lán)菩薩、達(dá)摩尊者。該寺廟香火極為旺盛,每年吸引大批僧人、信士、游客到此進(jìn)香謁拜,開展佛事活動。
從觀音閣寺院東南下臺階,有一巨石形如鴨嘴,稱之為鴨嘴石,石上刻有“深迥幽奇”四個大字。此石的東側(cè)有一小廟塑有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廟頂有清乾隆35年杭州知府伊湯安所題“古佛龕”三個大字,過去古佛龕可測知晴雨,文革期間為造反派推下山崖摔壞。
又叫四角亭,清乾隆年間曾為草亭。站在亭中,北望呂公巖上幾棵松樹,在晨風(fēng)吹拂下,猶如一位下凡的仙女,越觀越真,還有微動之感,人稱此景為仙人幻影,因此,此亭被稱之為望仙亭。
因此處地勢開闊,南望玉泉湖碧波蕩漾,古城北鎮(zhèn)廟霧中飄渺,縱觀閭山群峰各異,奇石插天,因此,稱之為曠觀亭。原為遼太子耶律倍的觀景亭,此亭建一龜背石上,龜背石又如一只金蟾,每當(dāng)夕陽照在此石上,發(fā)出金黃色彩,人們又將此景稱之為日照金蟾。
老松蒼翠倔強(qiáng),好像把百年的風(fēng)霜雨雪都融進(jìn)了軀干枝葉,幼松頑皮天真,依偎在母親的懷抱中,享受著母愛的幸福,母子相依,立于道旁,給人以溫馨親切的感受。
在小桃源北有一峰形如鷹嘴,此峰西有一峰形似乳頭,因此,分別叫鷹嘴峰和乳頭峰。在鷹嘴峰上有一石形似神龜爬動,形態(tài)逼真,乳頭峰西有一兔石如同沉睡,猶如“龜兔賽跑”在這里重現(xiàn),形態(tài)神奇,真乃天造地設(shè)。
為清代廣寧八景之一,又稱“仙巖獨(dú)秀”,傳說呂洞賓收復(fù)清風(fēng)怪后隱入巖中,故名呂公巖,又因其形似蓮花(站在望海寺上觀望),又稱蓮花山。在小桃源西望猶如一頭駱駝,又稱為駱駝峰。
在醫(yī)巫閭碑廊東門向南拐,正對著呂公巖西側(cè)有一奇觀:只見一松嵌入石縫內(nèi),與巨石融合在一起,人稱石抱松,傳說為“松濤”和“石慧”二僧人之化身。
醫(yī)巫閭碑廊五個大字由中國已故著名書法家啟功大師題寫,碑廊長93米,寬4 米,建筑面積400平方米,為清代爬山卷棚式、布瓦青磚建筑。1992年建成,是我國東北地區(qū)第一座碑廊,向人們展現(xiàn)了兩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等七個朝代49位書法家所書的117幅書帖,精刻在209塊墨石之上。這座歷史文化碑廊,把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脈絡(luò)貫通起來,令古人欣慰,使今人陶醉,讓后人禮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