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宮,又名太平興國院、上苑,地處嶗山東部仰口灣畔的上苑山南坡,始建于北宋建隆二年(961年),為道教全真道華山派宮觀。太平宮是宋太祖趙匡胤為華蓋真人劉若拙敕建的道場,因落成于宋太平興國年間,故初名“太平興國院”,后改名為太平宮。
太平宮內(nèi)存有金明昌年間碑1通及明嘉靖年間、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碑各1通;東院存有清代銅鐘1口,高1.4米,重343公斤,周飾云龍圖,上刻“國泰民安”和《易經(jīng)》中的八卦爻象,楷書銘文“光緒十八年谷旦韓同茂號廟捐敬獻(xiàn)”。
1982年,太平宮被青島市人民政府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hù)單位。
太平宮總占地面積約2500平方米,總建筑面積500平方米;為二進(jìn)院落,正殿建于后院,有東、西兩配殿各3間;山門迎面有磚砌影壁,上書“海上宮殿”四字,為清末書法家華世奎手跡,背面載刻有太平宮的興衰沿革;前院分東、西兩院,各建月洞門;東院建鐘亭1座,西院建道舍客堂。
太平宮的殿宇,呈“品”字形,院門的照壁上單線鉤刻“海上宮殿”四個大字;結(jié)構(gòu)嚴(yán)謹(jǐn),端正飽滿,傳為建宮時所鐫。正殿為玉皇殿,東、西配殿分祀三官大帝、真武大帝,共9間,皆為硬山式建筑;另有道舍客堂、廚房8間。西院辟有茶室,院中有井名“龍涎”,井側(cè)石上刻明代山東提學(xué)鄒善的詩一首。東院有鐘亭,內(nèi)懸新鑄仿古鐵鐘一口,列為一景,名曰“上苑曉鐘”。
猶龍洞位于太平宮后不遠(yuǎn),為天然石洞;洞外石壁上鐫有凸刻雙勾的洞額“鰲老龍蒼”,洞內(nèi)深闊寬敞,可以容納數(shù)十人,祀奉有道教全真道祖師王重陽及北七真邱處機(jī)、劉處玄、譚處端、馬丹陽、郝太古、王處一、孫不二的神像;明代以前洞內(nèi)供奉老子,故又稱“老君洞”,洞內(nèi)刻有“別有洞天”四字。
太平宮猶龍洞洞口右側(cè)混元石上鐫有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所書《道德經(jīng)》摩崖刻石,混元石上部刻有3組星座圖,分別代表“九星”、“九宮”、“五行”、“六儀”,另刻有“混元石”三字。
4元
旺季(4月1日-10月31日):6:00-19:00
淡季(11月1日-次年3月31日):7:00-17:00
可乘坐青島公交312路、371路、106路至王哥莊鎮(zhèn)下車上山即可到達(dá)。
北宋建隆二年(961年),全真道華山派高道劉若拙奉詔入京,與宋太祖趙匡胤談玄論道,太祖大悅遂封劉若拙為“華蓋真人”,并賜巨資修建道場,名“太平興國院”。
金代明昌年間,重修太平興國院并更名為太平宮。
明代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重修太平宮。
清順治十年(1653年),重修太平宮。
1956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太平宮。
文革時期,太平宮遭到嚴(yán)重破壞。
1978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太平宮。
1983年,青島市人民政府撥款對太平宮進(jìn)行全面修整,除恢復(fù)其原有規(guī)模外,還增建有石階游路。
1992年6月1日,太平宮作為宗教活動場所正式對外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