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附近八個村莊村民集資始建真武廟(玄武廟),廟舍九間,并將雞爪山改名為金寶山。清光緒年間,八村擴建真武廟,規(guī)模擴大,建筑宏偉。廟舍分前后兩院,兩院各有一座大殿,兩大殿抱廈禪門,雕龍刻鳳,飛檐彩壁,瑰麗多姿,非常壯觀,后又增建六間高樓,廊坊兩廂,前后廟舍共計24間,占地30余畝。院內(nèi)古木參天,有古碑四座,大鐘一口,水井一眼。常住和尚十數(shù)人,較聞名者如元修、元墩、元尊、元貴等。
清末民國初年,水患頻繁,戰(zhàn)亂不斷,真武廟年久失修,逐漸殘破,至一九四八年,已成為一片廢墟,瓦礫遍地,雜草叢生。一九九二年春,附近村民,參照清代真武廟建設規(guī)模和圖樣,計劃重建真武廟。
二00四年冬熱心群眾在軍集村東小橋下發(fā)掘出土了《重修玄帝大殿挽廈禪堂碑》,該碑立與清嘉慶二十三年,碑文中記載“惟濮為帝丘舊地,堯陵舜廟唐虞故跡猶存,其以山名者,歷山吉山外有金寶山?!贝送獗倪€詳細記載了金寶山附近的文物勝跡:“金寶山西望谷林陶唐氏之陵隱隱可見,南望歷山,有虞氏廟在焉,北望吉山,傳為許由之居處”。
金鄉(xiāng)縣真武廟又稱五里堠大廟,坐落在城中心以北五華里。南北長、東西窄,占地總面積約3500平方米。據(jù)記載,真武廟坐北朝南,三重大院,系元至元時所建,明主簿方伯輝重修,明崇禎年間民眾捐資又進行了修繕。正門有東西廂房,中有大殿、前殿、后殿。其后殿為戲樓式殿,前、中、后殿均為琉璃瓦鋪頂,其中大殿最為壯觀,為二層建筑,主殿七間,周邊圍有走廊,四面飛檐,琉璃瓦蓋頂。24根滾龍柱支撐,均為盤龍透花雕刻,非常雄偉壯觀。廟院大殿中供奉主神像為玉皇大帝,為木質(zhì)結構,金面座式,形象自如,目向遠方,神態(tài)安然,殿前有四大金剛(四大天王),站立式,形相逼真,威武強壯,各手內(nèi)持有自行神器。大殿內(nèi)東、西、北墻有二十八宿諸神,面目威嚴,神態(tài)各異,各有神器在手,有望而生威之神武。其后蓼三楹為寢室,中間開闊地有土筑戲樓。廟內(nèi)東南角有坑塘一處,占地約6畝,廟院內(nèi)有古槐、古柏及石碑4座。廟院前原有一處廣場,占地約12畝,有東西向大道一條,舊有廟會,香火十分興旺。文革“破四舊”時真武廟被毀壞,現(xiàn)有廟基、石碑、碑座、坑塘少部。于2010年恢復重建,按照“修舊如舊”原則,再現(xiàn)其歷史原貌。真武廟占地約1.28萬平方米,建筑群長160米、寬80米,采用明清風格,主體呈中軸對稱分布,縱向由南向北分布分別為山門、真武殿、鐘鼓樓和三清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