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陸上媽祖”陳靖姑之祖殿-古田臨水宮臨水宮坐落在古田大橋鎮(zhèn)中村,距縣城39公里。臨水宮是一座風格別致的仿唐代宮殿建筑,始建于唐貞元八年(公元792年),后經(jīng)元明清歷代重修擴建,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是分布國內(nèi)外各地臨水宮的祖殿,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現(xiàn)已列入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臨水宮是祀典道教女神,海內(nèi)外公認的“順天圣母”陳靖姑的宮殿。據(jù)史料記載,陳靖姑(公元767-792),生于福州下渡,其夫劉杞系古田人氏。相傳陳靖姑曾赴閭山學法,能降妖伏魔,扶危濟難,年方二十四就毅然施法祈雨抗旱,為民除害而殞身于古田大橋臨水。死后英
靈得道,成為“救產(chǎn)護胎佑民”的女神。邑人感其恩德,建殿崇祀。歷代帝王加封敕賜,五代閩王賜予三十六婆官,樹碑紀念;南宋淳佑年間,理宗帝追賜為“慈靖夫人”,賜額“順懿”;清乾隆帝封賜其為“太后”。歷代帝王封賜,歷代重修,使臨水宮成為一座巍峨壯觀,瑰麗絕倫的宮殿。陳靖姑信徒數(shù)以萬計,主要分布在閩浙、臺灣和東南亞國家地區(qū),近年來,來到古田臨水宮的朝圣者和旅游者絡(luò)繹不絕。
歷史上曾稱順懿廟、龍源廟、龍川廟,奉祀“順天圣母”陳靖姑,為海內(nèi)外順懿(臨水宮)祖廟。臨水宮依山而建,紅墻綠瓦,參差錯落,是一座風格別致的唐代宮殿建筑,宮門頂上嵌掛著南宋朝理宗皇帝御賜“順懿廟”匾額,全宮有前、后、左、右四個分殿。前殿臨南墻設(shè)兩重儀門,越數(shù)級臺階達大院。院內(nèi)有古戲臺、鐘鼓樓、拜亭和正廳,以精雕細刻的廊柱斗拱、雕梁畫棟形成大小藻井。正廳中間供奉著相傳以陳靖姑真身塑造的神像,泥金彩塑,神采奕奕。身旁左右供奉著與古田毗鄰的羅源縣女神林九娘和連江縣女神李三娘。相傳三位異姓女神情同手足,共同斬妖除惡,造福百姓,深得民心。正殿神龕下,體態(tài)魁梧的文臣武將分列兩旁,另有四尊類似金剛的守護神兩兩相對,神態(tài)威武。整個正殿氣象仿若皇宮,又寓在于諧,沐浴在陳靖姑神像慈祥的目光中。
建筑結(jié)構(gòu)
臨水宮依山建筑,紅墻綠瓦,參差錯落,氣勢恢宏;與周圍層巒疊嶂遙相映照,更加雄偉壯觀。全宮占地 2000多平方米,土木結(jié)構(gòu)。正門嵌有“敕賜臨水宮”匾額,山墻上有雙龍戲珠,虎子嘗泉等浮雕。宮內(nèi)分前后左右四分殿:前殿南墻設(shè)兩重儀門,越數(shù)級臺階達大院,院內(nèi)存有古戲臺、鐘鼓樓、拜亭和正廳,以精雕細刻的廊柱、雕梁、畫棟、斗拱扶搖而上,形成大小藻井。正廳中間供奉著相傳以陳靖姑真身所塑造的神像;左殿是太保殿;右殿塑有三十六婆官像;后殿由陳母葛夫人殿、梳妝樓、三清宮組成。臨水宮周圍還散存著與陳靖姑身世相關(guān)的百花橋、梳妝橋、順天府宮、夫人潭等10多處遺跡,是人們探幽訪古,游覽觀光的勝地。近年來,許多美、英、法、荷蘭、日本、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港、澳、臺等許多國家和地區(qū)及國內(nèi)學者、專家、游客紛紛到臨水宮考察旅游。
建在山坡上的臨水宮,飛檐翹角,重重疊疊,就象一座規(guī)模宏大的皇宮。宮門頂上嵌掛著的是南宋理宗皇帝御賜的"順懿廟"匾額。臨水宮占地3000多平方米。全宮設(shè)有前、后、左、右四個分殿。前殿有兩重儀門,前殿大院內(nèi)有古戲臺、鐘鼓樓、拜亭和正殿。走進前殿,古代輝煌的藝術(shù)令人眼花繚亂。正殿是木構(gòu)架式與抬梁結(jié)構(gòu),兩邊的鐘鼓樓,是雙層閣樓,雕梁畫棟,精美絕倫。正殿有一幅對聯(lián):我本無私,畢竟代天行化;人毋求媚,當思惟德是馨。正殿的神龕下,體態(tài)魁梧的文臣武將分列兩旁,另有四尊類似金剛的守護神兩兩相對,神態(tài)威武。整個正殿顯得格外莊嚴肅穆。臨水宮的主持黃光輝介紹說,臨水宮始建于唐貞元八年,經(jīng)過歷代重修擴建,到現(xiàn)在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
當時最初是農(nóng)民為了紀念陳靖姑娘娘建了一個小廟,后來威望大了,皇帝知道了又封她臨水宮。陳靖姑娘娘的廟在唐朝的時候就是一個小廟,經(jīng)過歷代皇帝一直加封給我們順天圣母,臨水夫人,一代一代把她封得越來越大,廟宇慢慢的擴建。最后一次就是光緒年間,皇帝封我們順天圣母皇太后的時候,把這個廟宇蓋大了。道光皇帝封我們陳靖姑娘娘為皇太后,所以我們臨水宮的建造都是按皇宮的建造,左右排六部神像,下面古戲臺,旁邊文武百官。
特產(chǎn)
臨水宮所在地大橋鎮(zhèn)是閩東著名僑鄉(xiāng),位居景色秀麗的古田翠屏湖畔,交通便利,物產(chǎn)豐富。柿丸、柰干、銀耳、香菇、竹蓀等名優(yōu)特產(chǎn)品聞名于世,暢銷海內(nèi)外。修葺一新的臨水宮,興建了賓客大樓等旅游設(shè)施,名宮勝地正以秀麗的新姿,優(yōu)質(zhì)的服務(wù),喜迎四方嘉賓前來旅游、觀光、考察。
景觀
在臨水宮中,與陳靖姑神像咫尺相對的古戲臺十分引人注目。光緒七年(1881年)重建。臺高2.07米,寬6.42米,長6.12米。臺的三面圍有矮欄,欄下環(huán)飾戲曲故事的浮雕;“文化大革命”期間,該戲臺遭到破壞,80年代后已漸次修復(fù)。這座戲臺飛檐翹角,木雕精美,流光溢彩,風格獨特,專家認為可與清朝慈禧太后宮中的古戲臺媲美,并被列入《中國戲劇志》精品戲臺名錄。臨水宮道長黃光輝介紹說:"這個古戲臺北京故宮有個,沈陽有一個,我們古田臨水宮有一個,因為當時沒有皇帝封的不能建這樣皇宮建筑的戲臺,這個戲臺已經(jīng)是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了。每一個石柱都雕刻的很精美,象上面雕龍畫壁都是雕刻的精華。"
幾經(jīng)滄桑,久歷風雨,這座古戲臺今天依然光彩照人。臺上前后楹各有朱底黑字油漆的:"天下事渺茫如此,古今人大概相同。"凝神相望,頓覺古戲臺仿佛就是一個時光老人,看人間花開花落,任天上云卷云舒,但不變的仍是平常心,自然情。以平常心做利民之事,不求名垂千古,這也許是優(yōu)美的陳靖姑傳說留給世人一個永遠的啟迪。
歷史大事記
唐貞元八年(公元792),邑人建廟古田臨水祀陳靖姑,其神跡遂流傳八閩;唐淳祐間(公元1241—1252),時任福州知州徐清叟以陳靖姑救產(chǎn)靈跡奏請于朝,朝廷敕封陳靖姑為“崇福、昭惠、慈濟夫人”,并賜“順懿”,臨水宮大規(guī)模的修建始于此;
延祐二年(公元1315),掌管天下道教事務(wù)的玄教院道官玄教大宗師吳全節(jié),派弟子王既明“往主夫閩臨水廟神之祠”。古田臨水順懿廟首次由國家道教機構(gòu)派道官駐宮任主持;元至正八年(公元1348),臨水宮整修竣工,景象壯麗巍峨,為后來的臨水宮宏大規(guī)模奠定了基礎(chǔ);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臨水宮大規(guī)模修葺,現(xiàn)臨水宮儀門前兩側(cè)所遺,駐緣道士陳福海倡捐抱鼓石一對置于儀門前;明萬歷四十年(公元1612),福州名士王應(yīng)山著《閩都記》,在記載羅源縣黃重下里西洋嶺順懿廟之臨水陳夫人時,稱“事具古田祖廟”。此為福州文獻首次記載臨水宮為陳靖姑祖廟;
清雍正七年(1740),加封陳靖姑為“天仙圣母”;民國三十三年(1944),林耀華先生在美國發(fā)表名著《金翼——一部家族的編年史》。該書多次出現(xiàn)對古田民俗與臨水夫人信仰的描述。其后,該書以《金翼——中國家族制度的社會學研究》為名在英國出版;
1991年3月,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古田臨水宮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6月,古田臨水宮由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國務(wù)院推薦申報第六批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6月,國務(wù)院頒布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古田縣“陳靖姑信俗”列入名錄中。(文件:國發(fā)【2008】19號,序號:992,編號:X—85)
2009年10月,古田臨水宮祖廟陳靖姑金身巡游臺灣,先后在臺北、臺中、云林、嘉義、臺南、高雄等地的15座宮廟或行宮開展巡游和祈祥法會,繞島行程4000多公里,受到百萬信眾的虔誠朝拜;2013年3月,古田臨水宮被國務(wù)院批準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