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岳太和宮建在眾峰拱擁、直插云霄的武當最高峰——天柱峰的絕頂上。天柱峰海拔1613米,被譽為“一柱擎天”,是武當山的最高勝境,無論是信士香客,還是游人墨客,只有登上頂峰,走進太和宮,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到了武當山。
太和宮的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1612米的建筑線上。建筑整體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高聳霄漢氣勢,以明朝皇家建筑規(guī)制,巧妙進行序列布局,突出神權至高無上的思想,達到了“美如天宮”的意境。
太和宮還有一個俗稱,叫金頂。明永樂十年,也就是距今600百年前,由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歷時4年,在險峻陡峭的峰頂建成這雄傳瑰麗的建筑群。建成后明成祖嘉封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皇家建筑為“大岳太和宮”?;实鄣募畏馐刮洚斏降牡匚灰卉S而成為五岳之首。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后,這里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城墻為界,墻外面的稱為“太和宮”,墻里面叫“紫金城”,又叫“金殿”,而事實上,它們原本就是一個整體。史料記載,金殿全部構件是在北京鑄成后,由運河經(jīng)南京溯長江水運至武當山,拼裝榫鉚而成。
朝拜殿建成於明永樂十四年,清康熙以后稱為太和宮大殿。在明代,來金頂朝山進香的普通百姓是不能到金殿的,只能在這里朝拜真武大帝,高高在上的金殿他們只能在遠處望上一眼,由此體現(xiàn)著等級的森嚴和皇權的神圣。朝拜殿前面建有無墻閣,梁棟上彩繪各種圖案紋飾,精美絢麗。兩側為鐘樓和鼓樓,鐘樓里懸掛一口明永樂十三年鑄造的巨大銅鐘,高1.57米,口徑1.435米,是武當山現(xiàn)存體量最大造型最美的一口鐘,敲擊后發(fā)出像雷聲一樣的鐘聲,回音不絕。太和宮大殿為磚石結構,琉璃瓦屋面,墻體的下部為精美的石雕。大殿內(nèi)供奉著真武、金童、玉女等十幾尊神像,形象逼真,其中既有明代的也有清代的,可以說是明清藝術薈萃一堂。
從太和殿旁循石階而上,可到天柱峰頂,上有“金殿”在焉。元大德年間,曾于峰頂建金殿,為銅鑄仿木結構,懸山頂式殿宇,略呈方形,高2.9米,深2.6米,殿內(nèi)鑄“真武”像和金童玉女、水火二將。到明永樂時,以元代金殿規(guī)制弗稱,便移于小蓮峰轉(zhuǎn)展殿內(nèi),而重新鑄造金殿,該金殿亦仿木結構(仿北京皇宮太和殿),四坡重檐式殿宇,高5.5米,寬5.8米,深4.2米,除殿基為花崗石鋪墊,其余構件皆銅鑄鎏金,用插榫、焊接安裝而成,光彩奪目,毫無鑄鑿之痕。四坡重檐瓦脊上分立天馬、仙魚、麒麟、丹鳳等六十八銅獸。額枋雕鑄飛云、旋子等紋飾。
金殿中寶座內(nèi)供奉披發(fā)跣足的“真武大帝”銅鑄鎏金像,高1.8米,重達十噸,造型豐潤端莊。兩傍侍立金童玉女和水火二將銅像,形象生動,姿態(tài)各異。殿上懸有避風珠,神案下有龜蛇纏繞。殿內(nèi)香案,供桌供器,均為銅鑄金飾,火昆煌一色。殿外有金鐘、玉磬和銅鑄香爐。殿宇四周的崇臺上,有十二根銅柱,作寶裝蓮花柱礎,并繞以銅柵欄,向外有漢白玉石欄,最外層為青石扶欄。合下鑿石階三百級,金殿周圍,又建紫禁城環(huán)繞,周圍長1.5公里,用大石塊依山勢起伏而建,開四門,東、西、北三門皆逼臨絕壁,惟南天門有路可通。
紫金城又名皇城、紅城,環(huán)繞天柱峰巔,因金殿在其上而得名。明成祖于永樂十七年(1419)敕建,是環(huán)繞天柱峰頂端修建的城墻,金殿被圍在其中,這是明成祖朱棣按照自己在北京修建的“紫禁城”,為真武大帝在人間修建的“玉京”。
朱棣在修建紫金城時,還專門為之下有圣旨:“敕隆平侯張信、駙馬都尉沐昕:今大岳太和山頂,砌造四周墻垣,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動。其墻務在隨山勢,高則不論丈尺,但人過不去為止。務要堅固壯實,萬萬年與天地同其久遠。故敕?!睆倪@道圣旨中可以看出明成祖對紫金城的修造十分重視,并嚴格遵守道教崇尚自然、天人合一的教理。工匠們按照明成祖的圣旨,用重達千斤的石條依巖勢筑起一道厚厚的城墻,城高數(shù)丈不等,城墻中心周長344.43米,蜿蜒起伏。遠看如光環(huán)圍繞金殿,雄偉壯觀。紫金城四方各建一座仿木石建筑天門,象征天闕。但東、北、西三門面臨絕壁,只有南天門可通。
太和宮的皇經(jīng)堂是道徒們每天早晚頌經(jīng)的地色方,也是武當?shù)澜桃惶幹匾募漓雸鏊_@座明末被火焚毀,清道光年間又重建的殿堂極富特。它的隔扇門上全部浮雕著珍禽異獸和道教神仙故事,其工藝精湛又有著濃厚的民間文化色彩?;式?jīng)堂內(nèi)神像、供器、法器琳瑯滿目,均為鑄造藝術和雕刻藝術的精品。殿內(nèi)正中高懸的“生天立地”的巨匾為清道光皇帝親筆所書。
太和宮的小蓮峰上有一殿房,里面置放著元代鑄造的一座銅殿。這座距今已有近700年歷史的銅殿為仿木結構,是研究元代銅鑄藝術的珍貴實物,也是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座銅殿。由于它原來位于天柱峰上,明朝建金殿時將其轉(zhuǎn)運到這里,所以人們也稱它為“轉(zhuǎn)運殿”。借著它的諧音,許多香客和游人都到里面轉(zhuǎn)一圈,以求“時來運轉(zhuǎn)”。
太和宮整體建筑布局是依居天險、隨山就勢,充分利用其山形的自然起伏;在構筑上借其峻險而添其隆重,以達到肅穆莊嚴、大氣磅礴的藝術效果,讓人感到垂懸中的穩(wěn)重和獨步云天的威嚴。古人贊為“千層樓閣空中起,萬疊云山足下環(huán)”,并說這是“補秦皇漢武之遺,……歷朝罕見”。來過武當山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專家、空間學專家、建筑專家等無不驚嘆大岳太和宮所反映出的建筑思想及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的高度統(tǒng)一,高度評價其為“曠古之杰作,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整個工程歷時5年完工,用巨型條石砌筑的城墻周長344米,居險臨危卻又堅固穩(wěn)重,猶如一道光環(huán)圍繞金頂,讓人嘆為觀止。城墻上按東西南北四方建筑了四座天門,以象征天闕。四座天門臨絕云空,極力渲染天庭仙界的威嚴。
明永樂十年,明成祖朱棣下令敕建太和宮。
永樂十四年太和宮建成,時有殿堂道舍等建筑510間。
建成后明成祖嘉封武當山為“大岳太和山”,封這座建在絕頂上的道宮為“大岳太和宮”。
永樂十七年,朱棣命隆平候張信、駙馬都尉沐昕營造天柱峰的紫金城,他下詔對建城墻提出要求說:“金頂砌造四周城垣,其山本身不要修動,其墻務隨地勢高下,務要堅固壯實?!?/p>
明嘉靖年間,太和宮又進行了擴建,使殿堂道房多達520間。而在那次擴建之后,這里的稱謂有了變化,以金頂圍墻為界,墻外面的稱為“太和宮”,墻里面叫“紫金城”?!氨庇凶辖?,南有紫金城”,可見當時大岳太和宮的地位之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