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娘魚(gurnard)是硬骨魚綱,鲉形目,魴鮄科,紅娘魚屬魚類 的通稱。有約20種。體長可達300毫米。它們體色紅潤,身體苗條,頗有婦女之貌,故稱紅娘魚。
紅娘魚長約8~20 cm。體延長,稍側扁,亞圓筒形。頭高、大,近長方形,背面及兩側均被骨板。項棘尖長,伸越背鰭起點。吻中長,向前傾斜,吻端中央凹入,吻突圓鈍或近三角形,常具小棘。眼上側位。
口大,前腹位。體被中大櫛鱗,側線鱗50~70枚。背鰭2個,分離,第一背鰭具8~9鰭棘;第二背鰭及臀鰭基底長,同形,相對。胸鰭寬大,下方具3指狀游離鰭條。
腹鰭胸位;尾鰭后緣微凹。體紅色,胸鰭內側面藍灰色,常具斑點。
暖溫性近海中小型底層魚類,棲息于泥沙底質的海區(qū),能用胸鰭游離鰭條在海底匍匐爬行,大多數(shù)生活在水深約為67~70米處。
攝食底棲動物,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熱帶及暖溫帶海域,東大西洋、地中海及中國沿海均產。朝鮮、韓國、日本也有分布。常見的有日本紅娘魚(L.japonica)、翼紅娘魚(L.alata)、凱氏紅娘魚(L.kishinouyi)等。
生殖期在春末夏初。懷卵量約14萬粒。卵浮性,卵膜較厚,光滑透明。
水溫16℃時,經72小時左右孵化。
成魚主食底棲無脊椎動物和魚類。
每年3~4月魚群由黃海越冬場北上生殖洄游,秋末冬初向南越冬洄游。4~5月為捕撈盛期。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熱帶及暖溫帶海域。東大西洋及地中海也產。
為近海底層魚類,常棲息于泥沙底質海區(qū)。能用胸鰭游離鰭條在海底匍匐爬行。
為中國東海、黃海拖網捕撈主要對象,其中黃海南部盛漁期為12月至翌年3月份;海州灣和鴨綠江口一帶及舟山外海漁期在4~5月份。
魚肉含有葉酸、維生素B2、維生素B12等維生素。
魚類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維生素、礦物質含量豐富,口味好、易于消化吸收的優(yōu)點。
材料:紅娘魚1條,蔥10g,姜5g,蒜5g,清水適量,花生油20ml,鹽5g,白酒5ml 。
做法
紅娘魚去鱗去內臟洗凈,將洗好的紅娘魚切塊。
熱鍋下油,放入適量蒜瓣熗鍋,放入魚塊,翻炒至魚塊表面變色。
加入白酒烹香,加入適量清水,蔥姜蒜,鹽炒勻大火燒開。
蓋蓋轉小火燉15分鐘關火,即可。
材料:紅娘魚1條,油適量,鹽適量,豆腐適量,蒜頭適量,生姜適量,辣椒適量,醬油適量,料酒適量,蒜苗適量。
做法
紅娘魚殺好洗干凈;豆腐切塊,蒜切碎,生姜切絲,辣椒切碎備用。
炒鍋放油燒熱放入紅娘魚煎,兩面稍微煎一下放入蒜頭、生姜和辣椒。
倒入適量清水,調入醬油,把魚和湯汁一起倒入砂鍋放入豆腐。
燉10分鐘后調入料酒,放入蒜苗,調入適量鹽巴完成。
材料:紅娘魚1條,豆瓣醬適量,料酒適量,生姜適量,紅椒適量,蔥適量,白糖適量。
做法
紅娘魚殺好洗干凈,生姜切絲,蔥切段備用。
鍋內倒油后放入蔥姜蒜爆香,放入一大勺豆瓣醬,鍋內加水將醬汁煮開。
放入紅娘魚,倒入少許料酒和白糖,大火煮開后改小火慢煮。
煮至湯汁收干時出鍋即可。
特稟體質食用禁忌有:
高血壓,小兒營養(yǎng)不良,心腦血管系統(tǒng)疾病的人群不適宜食用紅娘魚。
乳母體質的人不適宜吃紅娘魚。
氣虛體質,氣郁體質,濕熱體質,痰濕體質疾病的患者不適宜食用紅娘魚。
消化性潰瘍,痛風體質的人不適宜食用紅娘魚。
慢性病者不宜多食。
吃魚前后忌喝茶,忌與豬肝同食影響消化,不宜與西紅柿同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