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貴陽城東水口寺,有一座植被豐茂、地勢險峻的高山,名為“仙人洞”,是貴陽重要的道教圣地。此山又名銅鼓山,為明代貴陽八景之一的“銅鼓遺愛”。這里已被我市列為將要予以恢復(fù)、修繕的“貴陽古八景”之一。
沿著東山路到了東山,有一岔路口,其中一條名為“仙人洞路”的,就通往仙人洞道觀。這條路極窄,僅容一車通過,路兩旁盡是賣雜貨的凌亂的小鋪子,其間還摻雜著一些看相算命的招牌,讓這條小道顯得很嘈雜。
仙人洞路不長,大約僅有500多米,路的盡頭,出現(xiàn)了刻有“仙人洞”三個大字的牌坊。眼前的清幽雅靜,與咫尺之間的紛亂嘈雜儼然是兩個世界。
進入道觀,首先看到路兩側(cè)立著的數(shù)十塊功德碑。據(jù)仙人洞道觀辦公室工作人員王保林介紹,仙人洞因傳說中有八仙到此居住而得名,從明朝中期就吸引了不少游人游覽。清朝康熙年間,仙人洞開始成為道教宮觀,這里先后修建了三清殿和三官殿。1983年,這里被列為貴陽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貴陽市人民政府撥款對仙人洞進行了修葺,并公布為道教活動場所,貴陽市道教協(xié)會也設(shè)于此。
在我們看到的三座殿堂中,居中的為三清殿,大約于民國八年建造;居左的樓閣是前些年一信徒因感恩為道觀而建。離開三清殿再往南走幾步就到了三官殿,王保林告訴我們,三官殿建于1673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是仙人洞迄今僅存的一座古建筑。
貴陽城東仙人洞道觀三清殿站在三清殿前,俯瞰城市,一片車水馬龍的繁榮景象。而環(huán)顧道觀,老樹、香爐、樓閣,這些清幽的景致又讓人幾乎忘了自己身在鬧市?!斑@里平時都很清靜,但在每年的農(nóng)歷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民間稱為‘觀音會’,而道家稱為‘慈航會’的這三天,這里天不亮就有不少善男信女上山來捐香油,特別是在六月十九這一天,大約有兩萬多人前來,簡直是人山人海,香火極旺?!蓖醣A终f。
近觀三清殿,這是一座三層樓閣,一層供奉著太上老君、元始天尊和靈寶天尊的塑像;中層為藏經(jīng)樓,第三層供有玄女像,因而三清殿又稱玄女閣。比起飛檐畫棟的三清殿,三官殿顯得更為古樸,殿內(nèi)供有天官、地官、水官三官塑像。
聽王保林介紹,仙人洞包含了“來仙洞”、“仙燈洞”和“八仙洞”,現(xiàn)在統(tǒng)稱“仙人洞”。
來仙洞位于三清殿后方,洞口原刻有“來仙”兩字。據(jù)王保林介紹,此洞深約20多米。因通風(fēng)較好,空氣對流時在洞口可聽到嗡嗡之聲,民間就傳說這是諸葛亮南征時留有銅鼓藏于洞中發(fā)出的聲音,所以此洞又名銅鼓洞,明代貴陽八景之“銅鼓遺愛”指的也是這里。如今,此洞已按照道教教義,改建為“冥府十殿”。昔日的石刻和銅鼓聲已無處尋覓。
據(jù)相關(guān)資料記載,明正德三年(1508年),王陽明被貶貴州龍場驛(今修文)時,曾應(yīng)邀來貴陽書院講學(xué),到過此洞游覽,留有“來仙洞”詩。詩云:“古洞生寒客到稀,綠苔荒徑草菲菲。書懸絕壁留僧偈,花發(fā)層蘿繡佛衣。壺口遠(yuǎn)從童冠集,枝藜隨處宦情微。石門遙鎖陽明鶴,應(yīng)笑山人久不歸。”王陽明的詩使“仙人洞”名揚四方。
仙燈洞和八仙洞位于三官殿后的懸崖上,因為這段時間相關(guān)部門正對這里進行山體維護,因此通往這兩個山洞的石梯被封閉。
站在三官殿旁抬頭仰望,登山的石梯蜿蜒曲折,猶如一條長蛇掛在懸崖峭壁之間,看上去極其險峻。大約離地面四、五十米的懸崖上有一山洞,王保林說,這就是“仙燈洞”。由于此洞坐東向西,每當(dāng)夕陽西下,陽光射入洞內(nèi),反射出光芒,老百姓在山下仰望,猶如洞中有燈,就傳說是關(guān)帝在洞內(nèi)秉燭夜讀《春秋》時射出的燈光。仙燈洞便由此而得名。老百姓也以此傳說,見到仙燈者,必有好運。
在仙燈洞的上方便是八仙洞,這里有一個當(dāng)?shù)鼐用袷煜さ膫髡f:相傳唐代咸通年間,呂洞賓等八位仙人云游來到這里,在此洞休息下棋,忽然看見山腳南明河中的石船正與一頭身大如牛的烏龜相斗,興風(fēng)作浪,危及石橋。見此情景,正在下棋的呂洞賓順手將手中棋子擲下,正打中石船腰部,船身震裂如雷鳴,石龜趁勢而逃,從此南明河風(fēng)平浪靜。
道觀附近一位姓張的老居民告訴我們他30多年前在仙人洞的一次冒險經(jīng)歷:“那天我不上班,天氣又好,我就到仙人洞登山,到了來仙洞,想起別人說的從這個洞口走進去能到山的另一頭,讓我充滿了好奇。我大著膽子進了洞,走了大約四、五米,光線越來越暗,很快一片漆黑。也許因為緊張,也許是洞內(nèi)空氣不足,我隱隱感覺有點胸悶,手臂也被堅硬的石壁劃破了皮。我沒有勇氣繼續(xù)向前,一步一步地摸索著艱難地往回走,終于回到了陽光下,回想起洞里的情景真是心有余悸?!?/p>
流連在久遠(yuǎn)的傳說和清幽的山林、宮觀間,仿若這里飄逸著一絲仙氣。據(jù)市文物局相關(guān)負(fù)責(zé)人介紹,因“銅鼓遺愛”這一景山形地貌、古建筑保存較好,有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底蘊,因此成為我市將要予以恢復(fù)、修繕的“貴陽古八景”之一,目前這項工作正在進行之中。希望修繕后的“銅鼓遺愛”,凸顯出更多的歷史文化魅力。
原文轉(zhuǎn)載貴陽日報,原文標(biāo)題為:應(yīng)笑山人久不歸——探訪即將修繕的貴陽古八景之“銅鼓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