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寶陂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福清市龍江街道觀音埔村,始建于唐天寶年間(742~756年),北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重修,改稱“祥符陂”。天寶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閩東地區(qū)現(xiàn)存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壩體以條石砌筑,成臺階式結(jié)構(gòu)?,F(xiàn)存長289米,其中150米為唐至明代所修舊壩,壩高3.5米。陂右岸建一座高2.3米、寬1.5米引水閘,水流量1.5立方米/秒,有效灌溉面積19000多畝。
宋祥符年間(1008~1016年),知縣郎簡重修,后為洪水所毀,熙寧五年(1072年),知縣崔宗臣鳴鼓興筑,有不至者則罰之,圳長700余丈,灌溉田千余石,后又毀。宋元符二年(1099年),知縣莊柔正主持重修,以鐵汁錮其基,廣10丈,灌溉音西鎮(zhèn)霞樓村至??阪?zhèn)梧嶼村的十洋之田。更名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按察司僉事陳灝又募眾重修。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知縣歐陽勁、王命卿先后主持修復(fù)。清咸豐十年(1860年)秋,洪水暴發(fā),天寶陂被沖決,直至咸豐十五年始修復(fù),曾改名“咸豐壩”。
民國34年(1945年),竟有人在天寶陂水壩挖一缺口排水捕魚,致次年受洪水沖擊,缺口更大,當(dāng)時政府撥款60億元(金圓券)重修天寶陂,但雷聲大,雨點小,實際只撥5億元,這些款目,亦多為那些豪紳權(quán)貴飽入私囊,而陂卻沒有修成。翌年春,十三洋水利協(xié)會籌集經(jīng)費折谷200擔(dān)、黃金2兩,在決口處拋筑塊石,長47米,使灌溉得以維持。
共和國成立后,1950年,人民政府即對天寶陂加固重修,國家貸款舊人民幣38.25億元(即新人民幣38.25萬元)。大壩外坡改為漿砌條石滾水壩,灌溉8000畝。1951年,成立天寶陂水利管理委員會,配備專管人員,加強工程的管理養(yǎng)護。
40多年來,幾經(jīng)改建,現(xiàn)正常引水量為每秒1.5立方米。音西、宏路、海口3個鎮(zhèn)17村及東閣農(nóng)場受益,灌溉面積1.36萬畝,并向八一鋼鐵廠等7個工業(yè)單位供水。
2020年12月,入選2020年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ǎn)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