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是唐代詩人李嶠創(chuàng)作的一首詩。此詩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xiàn)了“風”之種種形力、魅力與威力:它能使晚秋的樹葉脫落,能催開早春二月的鮮花,經(jīng)過江河時能掀起千尺巨浪,刮進竹林時可把萬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全詩四句兩兩成偶,以“三”“二”“千”“萬”數(shù)字對舉排列來表現(xiàn)風的強大,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風
解落三秋葉⑴,能開二月花⑵。
過江千尺浪⑶,入竹萬竿斜⑷。
⑴解落:吹落,散落。解:解開,這里指吹。三秋:秋季,一說指晚秋,農(nóng)歷九月。
⑵二月:早春,農(nóng)歷二月,一說指春季。
⑶過:經(jīng)過。
⑷斜(xié):傾斜,歪斜。
散譯
風可以吹落晚秋的樹葉,風可以吹開早春的鮮花。
風吹過江面時,掀起千尺巨浪;風吹入竹林時,令萬竿翠竹傾倒。
韻譯
可以吹落秋天金黃的樹葉,可以催開春天美麗的鮮花。
刮過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進竹林能使萬竿竹傾斜。
此詩作年未得確證。有人認為,李嶠、蘇味道、杜審言三人一起在春天游瀘峰山,山上景色秀美,一片蔥郁。等及峰頂之時,一陣清風吹來,李嶠詩興大發(fā),隨口吟出了這首詩。
李嶠,唐代詩人。字巨山,贊皇(今屬河北)人。李嶠是隋內(nèi)史侍郎李元操曾孫,少有才志,二十歲舉進士。初為安定縣尉,累遷給事中、吏部尚書、中書令。剛直廉正,因觸忤武后,貶為潤州司馬。后召為鳳閣舍人。一生崇尚節(jié)儉,反對鋪張。曾反對武則天在洛陽白司馬坂建造大佛像,但未被采納。在文學上造詣很深,詩文為當時人所稱道,前與初唐四杰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相接,中與崔融、蘇味道齊名,和蘇味道、崔融、杜審言合稱“文章四友”,后被尊為“文章宿老”。也是武則天至唐中宗時期著名的御用文人,其詩多為詠風頌物之作,詞新典麗,而內(nèi)容較為貧乏。有集五十卷,已散佚,明人輯有《李嶠集》,《全唐詩》中有其作五卷。
這首詩寫出了風的力量。前兩句就“風”的季節(jié)功能而言:秋風能令萬木凋零,春風卻又能教百花綻放;后兩句則就“風”所到之處,呈不同景象來描寫:風過江上時,則水面波浪滔滔;入竹林時,只見竹竿一齊傾斜。風,為自然界之物象,本是看不見摸不著,只能經(jīng)由生命個體用心去感受或通過外物的變化知曉。因此,全詩無出現(xiàn)一個“風”字,也沒有直接描寫風之外部形態(tài)與外顯特點,而是通過外物在風的作用下原質或原態(tài)的改變?nèi)ケ憩F(xiàn)風之柔情與強悍。可見詩人對物態(tài)常識的熟知與了然。在這種生活常識的支撐下,詩人熟練地通過外物的形變來顯發(fā)風之特點,以間接描寫來表現(xiàn)風的種種情態(tài),讓人真切感受風的溫存與魅力。
“賦、比、興”為古典詩歌表現(xiàn)的基本手法。所謂的“興”意指“興發(fā)”“感興”,由物及心,即因為外物的作用而產(chǎn)生內(nèi)心“情變”。“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葉落”與“花開”,乃事物發(fā)展到極態(tài)而自然產(chǎn)生的質變,外力的作用只能是加速或減緩其變化的速度。在此處,詩人把葉落花開歸因于風的作用,表現(xiàn)出作者觀察的細微與內(nèi)心的細膩,把自然萬物的變化同風——外力的作用,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隱性地昭示著風之生命力及其給外物的溫情關懷。
“解落”,“解”字用得好。常言道“秋風掃落葉”,秋風之蠻橫可見一斑。不用“掃”“吹”,也不用“刮”“剝”,就用一個“解”?!敖狻?,是細心,是用心,是專心地去化解,不急不慢,不狂不躁,讓葉兒怡然清爽地離開了母體,找到了很好的歸宿。風之柔情讓人感動。“能開”,“開”,是喚醒,是催生,是召喚,在寒冬中沉睡的花兒,在風兒的輕輕撫摸下,睜開惺忪的睡眼,伸伸懶腰,又將迎來一個美麗、美好、美妙的春意。風之溫情讓人舒坦?!敖饴洹迸c“能開”,把風的溫存柔情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也深深地觸動了讀者那或許早有些漠然的心緒,重新喚醒人們對美好生命的感念。
“賦”意指“直賦”“賦陳”,由物即心,直面陳說,直接表白。
“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風,“過江”卷起“千尺浪”,風急浪高,直沖云宵,風之氣力是何等威風;風,“入竹”引來“萬竿斜”,風狂竹伏,萬般無奈,風之外力是何等瀟灑。此處,風之強悍,風之強勁,風之強勢,同之前風之溫情,風之柔情,風之癡情形成強烈的反差。任何一種生命都有其“喜怒哀樂”之表現(xiàn),“風”也不例外。風的變幻莫測便是很好的例證。
講究對仗或對偶,《風》一詩亦如此。例,“解落”對“能開”,“三秋葉”對“二月花”工整有序?!敖饴淙锶~,能開二月花”,如果說,詩的前兩句在“興發(fā)”方面更為出色的話,則后兩行在“對仗”則更顯特色,“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一過”“一入”,“一高”“一低”,“一直”“一斜”,把風對自然界物象在風的作用下所產(chǎn)生的變幻鮮活而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綜觀此詩,詩人通過抓住“葉”“花”“浪”“竹”四樣自然界物象在風力作用下的易變,間接地表現(xiàn)了“風”之種種形力,讓人真切地感受“風”之魅力與威力。全詩除詩名外,卻不見風字;而每一句都表達了風的作用,如果將四句詩連續(xù)起來,反映了世問的歡樂和悲傷,表達了“世風”和“人風”。風是善變的,有柔弱,又有彪悍,風是多情的,姿態(tài)豐盈,萬竹起舞,短短的四句詩,以動態(tài)的描述詮釋了風的性格。
復旦大學教授楊乃喬《千家詩新編》:筆法細致,觀察敏銳。
首都師范大學教授崔增亮《小學古詩教學研究》:語言精練、準確、形象。
四川職業(yè)技術學院教授羊玉祥《古典詩文鑒賞》:四句皆對,字字皆對,也比較板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