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竹圖》是明代徐渭創(chuàng)作紙本水墨畫,現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
水墨畫一穿孔的奇石,座落在畫幅的右側,并傾斜左側,伸展至畫心。山石上和山石下土長著多種花草,鮮花盛開;在畫幅右側中部有幾株翠竹,拔竿而起,竹竿高挺堅實,竹葉疏密有致。在竹子旁有一株粗壯的芭蕉樹,蕉葉或垂下或挺直向上,又有一株花朵盛開的桃樹,這樣,將翠竹、桃樹、芭蕉、花木等交織在一起,顯得分外高雅,左側的空白處,有畫家作的自題長詩和款識,使此畫的構圖、畫意更為完善,畫好、書好、詩好,可稱三絕。
徐渭(1521—1593),明代文學家、書畫家。初寧文清,改寧文長,號天池山人、青藤道士、漱老人、天池漁隱,金壘、金門山人、川凋布衣、白鷴山人、鵝鼻山人等。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幼孤,性絕警敏,九歲能文,年二十為生員,屢應鄉(xiāng)試不中,中年為浙閩軍務總督胡宗憲幕僚,抗倭軍事,有所籌策,性通脫,常與群少飲于酒店,督府有急需相召,或因醉不赴。晚年病發(fā)歸里,窮閑潦倒,原有書數千卷,變賣殆盡傳世作品有《什廾蕉石圖》軸、《黃甲圖》軸、《梧桐芭蕉圖》卷、《蔬果魚蟹圖》卷、《人物冊》(四貞)等。
圖軸畫法為大寫意,奇石和樹葉以濃淡墨加膠水點垛而成,邊緣深,向內逐漸淡化,中心部分不施漬墨、竹葉雙勾,線條流暢,筆鋒變化多端,焦墨、破墨并用,或風流蘊藉,含而不露,或逆來順往,旁見側出等,使邑蕉、竹石、花木各具神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