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木清華圖》是清代畫家朱耷創(chuàng)作的紙本墨筆設(shè)色畫,現(xiàn)藏于南京博物院。
此圖畫承八大山人一貫畫風,構(gòu)圖奇險,畫之左邊只幾片荷葉,大筆重捺,或潑墨大寫,衙莖孤傲蒼勁,曲折舒張,荷張輕柔婉轉(zhuǎn)。與之相對寫一倒懸危石,只略加勾皴,芙蓉凌頂,韻味天成。下方留白,成上實下虛中似無物卻有宅漾幽遠之意。整幅畫墨氣縱橫,用筆似游龍盤旋,充分體現(xiàn)八大山人的繪畫特點。
此圖畫巨石懸崖,山石占有畫幅的絕大部分,崖石陡峭險峻:山頂處巖石間盛開著朵朵芙蓉花和其他野花,覆蓋于山頂上,石旁坡岸近水處,有數(shù)莖荷花,亭亭而立,荷花掩映在荷葉間,或隱或現(xiàn)。亦有幾枝敗荷,凋零搖曳于其間,花葉凋殘,與奇石英蓉相輝映:一線彼岸,數(shù)點苔蘚。
自題:“甲戌之望日為其老年詞翁畫,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的作品素以簡練、狂怪見長,野逸、雄秀,兼而有之。其繪畫實踐對近現(xiàn)代中國花鳥畫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端厩迦A圖》即為其大寫意花鳥的代表性作品。根據(jù)畫上自題可知,該畫作于甲戌十一月望日,為康熙三十三年(1694)。此時山人已69歲了,正處于畫風臻于成熟、繪畫創(chuàng)作進入高峰的時期。
朱耷(1626—1705),明末清初畫家。江西南昌人,“清初四畫僧”之一。字習(xí)庵,號雪個、人屋等,后還俗自號八大山人。山水宗法董其昌,兼取黃公望、倪瓚,筆致簡潔,畫風雄奇雋永?;B畫成就最為突出,也最富個性,對后世影響極大。中鋒、側(cè)鋒并用、用筆厚樸雄渾,墨色蒼茫簡率,畫境蕭條荒莽、樸茂沉雄。
此圖以奇險見功力,大開大合,于極險中求極穩(wěn)??v觀此圖,全幅重心在右上部,在視覺上產(chǎn)生了極強烈的不穩(wěn)定感。畫面右上以簡括的筆墨寫兀立的頑石,先以中鋒勾出山石輪廓,再用簡練的筆法皴出石紋,筆觸靈秀生辣。疏落的幾叢野菊貼石而生。畫面左部以堅挺的中鋒濃墨自下而上勾出荷梗、一片小荷葉,順勢折向右方。荷梗用筆極為傳神,通過筆鋒的使轉(zhuǎn),將初生荷梗的生機微妙地再現(xiàn)出來,讓人感到其柔嫩的姿態(tài)在清風中徐徐展開。另一枝則以淡墨畫出,與濃墨荷梗交叉向石頭上部挺出,這是一片即將枯敗的荷葉,以破筆潑墨將凋亂之勢寫出,洗練概括,與頑石皴擦筆痕以及菊、荷的淡墨亂葉,一同分割了畫面。此處構(gòu)成了物象最為密集的部分,在視覺上形成向下的千斤重壓,對下半部大面積空白起到了震撼的作用。
其上又有一梗托住一盛開的側(cè)面荷花,掩映在枝葉紛披的正面荷葉之中。荷花以極淡的濕筆構(gòu)成,與右上部下垂的幾朵盛開的荷花相呼應(yīng)。荷花之上又挺出一側(cè)生的荷葉,以四筆濃墨將側(cè)面看到的荷葉再現(xiàn)出來,這一部分與左上部分的物象空間,一上一下,一輕一重,一虛一實,一呼一應(yīng)。
左下角三四筆輕輕將坡岸寫出,由于是橫向行筆,這就將荷梗、坡石縱向行筆做了收束,使在視覺上形成的重壓獲得了承受。坡岸上的豎點不經(jīng)意間與上半部繁密的物象做了照應(yīng),消解了下垂所造成的不穩(wěn)定感,使整個畫面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
最上部為題款部分,與下部分坡岸遙相呼應(yīng),上下氣脈貫通。大片的空白由于疏密的安置得當,也變得極為虛靈,讓人感到并非虛空一片,若水,若霧,若氣,若陽光,若虛空,于具體可感的形象中又具有高度的抽象和概括,成為心靈的無象之呈現(xiàn)。在這片虛白映襯下,荷葉、菊葉宛若陽光斜射而呈現(xiàn)的透明感也被表現(xiàn)出來。
《水木清華圖》用筆潑辣、奔放,墨色酣暢淋漓,虛靈飽滿,將肅秋殘荷、疏菊頑石風神做了有力地再現(xiàn)。秋清、水清、石清、荷清、菊清,似乎依稀可聞到幽微的清馨,呈現(xiàn)出了水木清華的內(nèi)在風神。在清風、清水、清石之間,樸茂冷峻的大寫意在其中被顯現(xiàn)。
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楊臣彬:此圖章法奇特,結(jié)構(gòu)粗中有密,畫意集中在畫幅中間偏上方,水天處留有較大的空間,給人以水天空闊之感。
2016年7月,南京博物院推出“清涼”明清荷花展,《水木清華圖》在其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