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頌》(全稱為《漢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后世簡稱為《石門頌》)。是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由當時漢中太守王升撰文、書佐王戎書丹刻于石門內(nèi)壁西側(cè)的一方摩崖石刻,是隸書書法作品。現(xiàn)藏于漢中博物館。
《石門頌》歌頌了東漢漢順帝時的司隸校尉、犍為(今屬四川樂山)人楊孟文“數(shù)上奏請”修復(fù)褒斜道的事跡。整塊摩崖通高261厘米,寬205厘米,題額高54厘米。《石門頌》多用圓筆,逆鋒起筆回鋒收筆,線條沉著勁道,結(jié)字舒展放縱,體勢瘦勁,飄逸自然,素有隸書中的草書之稱,是漢隸中的精品佳作。
《石門頌》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座豐碑,它與略陽的《郙閣頌》、甘肅成縣的《西狹頌》并稱為“漢三頌”,是漢代頌體代表作。
(碑額)故司隸校尉犍為楊君頌
惟坤靈定位,川澤股躬。澤有所注,川有所通。斜(碑作余字)谷之川,其澤南隆。八方所達益域為充。
高祖受命,興于漢中。道由子午,出散入(碑誤作“人”字)秦。建定帝位,以漢氏(原種作“詆”)焉(焉字別寫)。后以子午,途(原碑涂加艸上下結(jié)構(gòu))路澀(原碑為歮)難。更隨圍谷,復(fù)通堂光。凡此四道。閡(原碑作垓)隔(別寫)尤艱。
至于永平,其有四年,詔書開斜(原碑作余),鑿?fù)ㄊT、中遭元二,西夷虐(別字)殘,橋梁斷絕,子午復(fù)循。上則懸(原碑為縣字)峻,屈曲流(別字)顛;下則入(碑作人字)冥(別字),傾(別字)瀉(原碑為寫字)輸淵。
平阿淖(別字,一釋泉字)泥,常蔭鮮晏。木石相拒(原碑作距),利磨確盤(別字),臨危槍碭,履尾心寒??蛰涊p騎(原碑奇為竒),滯(原碑氵為辶)礙(別寫)弗前。惡蟲弊(原碑加草字頭)獸(原碑作狩字),蛇蛭毐螨(別字)。末秋截霜。嫁苗禾(別寫)殘。終年不登,匱餒之患。卑者楚惡(別寫),尊看弗安。愁苦之難,焉可具言。
于是明智(碑作知),故司隸校尉犍為武陽楊君厥字孟文,深執(zhí)忠伉,數(shù)上奏請。有司儀駁(別字)君遂執(zhí)爭,百僚(別字)咸從,帝用是聽。廢子由斯,得其度經(jīng)。功飭爾要,敞而晏平。清涼調(diào)和,烝烝艾寧。
至建和二年,仲冬上旬,漢中太守、犍為武陽王升字稚紀。涉歷山道,推序本原,嘉君明智(原碑作知),美其仁賢,勒石頌德,以明厥勛。其辭曰:
君德明明,炳(別寫)煥彌光。刺(別寫)過拾遺,厲清八荒,奉魁承杓,綏億御(碑作衙)強(碑作作彊)。春宣圣恩,秋貶若霜。無偏蕩蕩,貞雅(原碑牙似楷書耳為篆書隸變,非耳)以方。寧靜蒸庶,政與乾通,輔主匡君。循禮有常。
咸曉地理,知世紀綱。言必忠義,匪石厥章。懨(別寫)弘大節(jié).讜而益明。揆往卓今,謀合朝情。釋(別字)艱即安,有勛有榮。
禹鑿龍門,君其繼蹤。上順斗(似升字)極,下答坤皇。自南自北,四海攸通。君子安樂,庶士說雍、商人咸西嘻,農(nóng)(別寫)夫永同。春秋記異,今而紀功。垂流(別字)億載,世世嘆誦。
序曰:明哉仁智(原碑知字),豫識難易。原度天道,安危所歸,勤勤竭誠,榮名休麗。
五官椽南鄭趙邵字季南,屬褒中晁(碑為別字)漢強字產(chǎn)伯,書佐西城(碑作成字)王戎(別寫)字文寶,主。
王府君閔谷道危難,分置六部道橋。特遣行丞事西城(碑作成)韓(別寫)朗(碑作別字)。字顯公、都督掾,南鄭魏(別寫)整字伯玉(碑作王)。后遣趙誦字公梁,按(碑作案)察中曹卓行。造作石積(碑作別字),萬世之基?;蚪飧唛w(碑作格),下就平易。行者欣然焉(焉作別寫)。
伯玉(碑為王字)即日徒(碑作從)署行丞事,守安陽長。
《石門頌》是漢中太守王升為表彰楊孟文等開鑿陜西漢中市褒城鎮(zhèn)東北褒斜谷古石門通道的功績而刻的銘石,文辭為王升撰寫,東漢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十一月由王戎刻寫。
以《曹全碑》、《華山碑》為正宗的那種起伏分明的用筆方法和點畫形態(tài),在《石門頌》中并不怎么講究,因為它是刻在高低不平的粗糙巖面上的,書寫者也無法寫得精麗,加上一千多年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形成了一種具有朦朧之美的神韻。清劉熙載云:“秦碑力勁。漢碑氣厚?!保ā稌拧罚┱谴耸潭季邆涞模绕湓谟霉P上具有篆意,尤為可貴。
《石門頌》的結(jié)字大小不一,灑落有致,縱橫勁拔,流露出天真、飄逸的新奇之趣。
前人評此石刻是隸中之草,與其它漢碑相較,確可看出其縱橫變化更為突出。由于這是刻在石壁上的緣故,不可能像豐碑巨碣那樣作精雕細刻,只能依著巖面的起伏作點畫的權(quán)變安排。置之險地而后生,反得意外之趣。
細觀此刻,可以發(fā)現(xiàn)其中許多字的結(jié)體與后來出現(xiàn)的竹木簡犢的小字很相近,由于點畫的錯落,不但使許多字的結(jié)體出現(xiàn)新的體勢,而且加強了字里行間的特別趣味。有的字如出現(xiàn)新的體勢,而且加強了字里行間的特別趣味。有的字如“命”“升”“誦”等的豎筆特別長,這在漢隸石刻中是少見的。但在竹木簡中??煽吹竭@些寫法。
此碑之字有的結(jié)體可以說是放大了的竹木簡上的結(jié)體,如“為”“帝”“寒”“廢”“守”“厲”“八”“荒”等。
摩崖刻石,尤其是《石門頌》,將隸書的整飭變?yōu)殪`動,把規(guī)整變?yōu)楸挤牛墓P畫,逆入逆出,含蓄蘊藉,橫畫不平,豎畫不直,行筆處又道勁有力,如挽舟逆行,力逾千鈞。轉(zhuǎn)折處或方或圓,又往往《石門頌》斷筆另起。筆畫橫豎撇捺粗細變化不大,就是燕尾或捺畫的末端,也不過分加重。其線條之流暢遒勁,在古代刻石中都是不多見的。
清末民國書法篆刻家張祖翼:“三百年來習(xí)漢碑者不凡幾,竟無人學(xué)《石門頌》者,蓋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xué),力弱者不能學(xué)也。”
清末民國學(xué)者康有為《論書絕句》:“餐霞沖采絕人煙,古今譙可稱書仙?石門崖下遺摩碣,跨鶴驂鸞欲上天?!?/p>
日本當代書法家牛丸好一:“《石門頌》兼?zhèn)淝貪h古銅印結(jié)構(gòu)法度,可以說一個字就形成一個壯美的小宇宙,是極優(yōu)秀的作品?!?/p>
近代金石文字學(xué)家楊守敬《平碑記》:“其用筆如閑云野鶴,飄飄欲仙,六朝疏秀,皆從此出”。
《石門頌》的魅力表現(xiàn)在其書法藝術(shù)上,它是東漢中后期十分成熟的漢隸作品之一??梢栽O(shè)想,把如此規(guī)模宏闊的文章要書丹鐫刻在幽谷中的石門石壁是何等不易。但從全局來看,整篇風(fēng)格統(tǒng)一,字體結(jié)構(gòu)嚴謹,又富于變化,富于生命,充滿靈動之感。尤其豎筆拉長的“命”、“升”、“誦”諸字保留了漢代簡書的遺韻,在全國現(xiàn)存的漢代石刻中絕無僅有。
《石門頌》古拙、飄逸的鮮明個性,影響著自清代碑學(xué)以來活躍在中外書壇上的書法家。
中國的大型工具書《辭?!贩饷娴碾`書“辭?!倍?,就選自于《石門頌》。
《石門頌》原刻于陜西省褒城縣(今漢中市漢臺區(qū)褒河鎮(zhèn))古褒斜道的南端——東北褒斜谷之石門隧道的西壁上。此處是橫穿秦嶺、連接八百里秦川和漢中盆地的交通要道,古稱褒斜棧道。由于形勢險峻、開鑿困難,故歷代文人歌詠、題刻者甚多。
20世紀60年代末興修水利,在石門峽谷外不足百米處修建水壩,雖經(jīng)有識之士多方呼吁,終因動亂年月,壩址終未移動,石門隧洞,古道遺跡與絕大部分石刻盡皆淹沒于浩渺大水之中。不幸中的萬幸是把漢魏《石門十三品》搶救了出來。
20世紀80年代初,國家撥???,在石門石刻專家郭榮章主持下,在漢中市漢臺博物館修建漢魏《石門十三品》專門展廳,《石門頌》現(xiàn)收藏于漢中市博物館。
2020年10月30日,入選第六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