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石如篆書六條屏《白氏草堂記》墨跡,現(xiàn)藏于日本,每屏縱180余厘米,橫46厘米?!栋资喜萏糜洝肥瞧渥瓡拇碜鳌4藭鳛猷囀缌q所書即嘉慶九年甲子(1804),是其謝世前一年寫成的,《白氏草堂記》之書風(fēng)既盎然著濃濃的古氣,又洋溢起陣陣新意;既老成持重,又清秀灑脫;功與情致并重,行氣整飭工穩(wěn),體勢森嚴(yán)剛毅,韻度豪邁醇厚。
節(jié)錄白居易文章《廬山草堂記》,《白氏草堂記》又稱《廬山草堂記》,是鄧石如篆書作品珍品。
全文為內(nèi)容:
釋文:
南抵石澗,夾澗有古松、老杉,大僅十人圍,高不知幾百尺。修柯戛云,低枝拂潭,如橦樹,如蓋張,如龍蛇走。松下多灌叢蘿蔦,葉蔓駢織,承翳日月,光不到地。北據(jù)層巖,積石嵌空,奇木異草,蓋覆其上。綠陰蒙蒙,朱實離離,不知其名,四時一色。
翻譯:
再往南走,就到了一個山石間的水溝,石澗兩旁有古松、老杉,樹身粗大的將近十人之圍,樹的高度不知幾百尺,長枝條上摩云霄,低垂的枝柯輕拂著潭水。像旌旗一樣豎立,像車蓋一樣張開,盤曲伸展如龍蛇游走。古松下多灌木叢,蔦羅枝葉蔓生,互相糾結(jié)交織,互相承接遮蓋,使得日光月華都無法照射到地面。到了盛夏時的氣候,仍像八九月的秋涼時節(jié)。地下鋪著白石做為出入的信道。草堂北邊五步遠(yuǎn)的地方,憑借高崖積石作為假山,在空凹處卡進(jìn)小土堆和土塊,各種樹木、奇花異草覆蓋其上。綠蔭濃密,紅色的果實繁多,也說不出它們的名字,四季都是這個樣子。
鄧石如(1743年—1805年),初名琰,字石如,避嘉慶帝諱,遂以字行,后更字頑伯,因居皖公山下,又號笈游道人、完白山人、鳳水漁長、龍山樵長,安徽懷寧縣白麟畈(今安慶市宜秀區(qū)五橫鄉(xiāng)白麟村)鄧家大屋人,清代篆刻家、書法家,鄧派篆刻創(chuàng)始人。
著名學(xué)者楊守敬有言:一頑伯以柔毫作篆,博大精深,包慎伯推為直接二李,非過譽也。
有方家評說:此作用筆圓潤流轉(zhuǎn),纔條均衡,體勢端整,有沉雄樸厚之風(fē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