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文甲,一種至少在唐朝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的典型中國式盔甲,后作為武將盔甲流行于唐、宋至明。由于其甲片多為山字形金屬片組合而成,所以稱之為山文甲。但與明光鎧及陌刀等唐代軍備一樣,沒有實物出土。
早期山文甲只作為新式鎧甲甲葉呈現(xiàn),多附著于明光鎧。后逐漸發(fā)展,形成獨具特色的鎧甲樣式。除胸口仍保留明光鎧的護心鏡外,余者完全獨立。
山文甲,中國古代壁畫、塑像、畫作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盔甲形式,從形式看屬于扎甲,有三菱型甲片扎成。
山文甲片是中式甲的典范,中晚唐盛行于世。
《唐六典·武庫令》曰:“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細(xì)鱗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元和九年七月甲戌,命淮浙江西荊南,造甲以進?!?/p>
山文甲有外形美觀、穿著貼身、修補方便、綜合防護能力強等優(yōu)點。但是由于其制作復(fù)雜,成本高昂,所以多作為武官鎧甲和親軍甲胄,在基層普及率不高。
山文甲顧名思義,是指甲片形狀如漢字的“山”字。札法十分獨特,為“錯札法”,即通過甲片與甲片互相枝杈咬錯成甲。據(jù)說如果甲片制造精巧劃一的話,制成全甲甚至不需一個甲釘,不需一縷絲線。山文甲自唐代逐漸被廣泛應(yīng)用,成為宋明時期常見的甲式。因此,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可算作中式甲的典范,西方人稱為“中國之星”,日本人稱為“唐甲紋”。
山文鎖子甲配陷陣兜鍪。
由于山文甲的甲片造型特殊,使得還原此甲具有非同尋常的挑戰(zhàn)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