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曲二首》是唐代詩人戴叔倫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組詩作品。第一首詩先在上一聯(lián)贊頌了武力靖邊、匈奴歸降的一劍橫行之功,而后是諷刺漢高祖劉邦徒然贊美婁敬的和親之策,卑下地將漢朝公主嫁與匈奴王單于。這是一首和親靖邊的諷刺詩。第二首詩用到了西漢班超的典故。班超三十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xiāng)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倫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yīng)想著“生入玉門關(guān)”,而是要以必死信念戰(zhàn)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
塞上曲二首
其一
軍門頻納受降書,一劍橫行萬里馀。
漢祖謾夸婁敬策①,卻將公主嫁單于②。
其二
漢家旌幟滿陰山③,不遣胡兒匹馬還④。
愿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guān)⑤。
①漢祖:指漢高祖劉邦。謾:同“漫”,徒然。戴叔倫《過賈誼舊居》:“謾有長書憂漢室,空將哀些吊沅湘?!笨洌嚎滟潱澝馈渚矗何鳚h初齊國盧(今濟(jì)南長清)人。婁敬曾建議與匈奴和親,并徙六國后裔和強(qiáng)宗豪族十余萬人至關(guān)中。
②單于(chán yú):匈奴最高首領(lǐng)的稱號。
③旌幟:旗幟。陰山:在今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中部,東西走向。
④遣:使,令。胡兒:指胡人。多用為蔑稱。匹馬:一匹馬。后常指單身一人?!秲x禮·覲禮》:“奉束帛,匹馬卓上,九馬隨之?!?/p>
⑤生入玉門關(guān):用西漢班超典。《后漢書·班超傳》“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玉門關(guān):關(guān)名,在甘肅敦煌縣之西,陽關(guān)之西北,是古時通往西域的必經(jīng)之道,又稱“玉關(guān)”。
戴叔倫(732—789),字幼公,潤州金壇(今屬江蘇?。┤?。唐德宗貞元十六年(800)進(jìn)士。曾任撫州刺史、容管經(jīng)略使等職。晚年出家為道士。戴叔倫的詩構(gòu)思新穎,委婉有致。有《戴叔倫集》,存詩近三百首,《全唐詩》編為二卷。
第一首詩中提到了婁敬。婁敬是漢初時人,他最早勸說后來的高祖劉邦建都長安,占得地利之優(yōu),因此被賜以劉姓,封為建信侯。后稱之為劉敬。漢初匈奴兵強(qiáng),他曾提出和親之策,并遷徙原六國貴族后代及豪強(qiáng)大族十萬余人充實關(guān)中(今東西橫貫陜西、北經(jīng)西安的渭河流域地區(qū))以增實力。歷史對其當(dāng)時的這個舉措是肯定的。但此詩對這個故事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該詩先在上一聯(lián)贊頌了武力靖邊、匈奴歸降的一劍橫行之功,而后是諷刺漢高祖劉邦徒然贊美婁敬的和親之策,卑下地將漢朝公主嫁與匈奴王單于。搞清了這是一首和親靖邊的諷刺詩,也就弄清了為何第一首詩屢屢被漏選。原來人們對邊事的處置天然地存有尚武意識,也天然地鄙視和親靖邊,似乎那是一種掉大價的舉動。
第二首詩較之第一首淺明了許多,里面有一典故,就是“生入玉門關(guān)”。這“生入玉門關(guān)”原本是定遠(yuǎn)侯班超所說,是說班超出使西域三十多年,老時思?xì)w鄉(xiāng)里,上書言“臣不敢望到九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班超三十年駐使西域,為國家民族鞠躬盡瘁,老而思鄉(xiāng)求返,本無可咎。但以戴叔倫之見,班超的愛國主義還是不夠徹底——他不應(yīng)提出“生入玉門關(guān)”,也無須提出“生入玉門關(guān)”,安心報國就是了。戴叔倫的愛國之切是好的,義無反顧也是好的,但放到班超這個實際例子上看,卻不是那么近人情。知道了這個典故,全詩意思迎刃而解。前一聯(lián)講的是漢家重兵接敵,對胡兵一騎都不會放過。而后就是上文說過的典故——不回玉門關(guān)了,要以必死信念戰(zhàn)勝胡兵,報國靖邊以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