鯡魚又叫青魚,它們長著流線型的銀色身體和鱗片,像一支支銀色飛鏢。它們喜歡成群游動,這樣可以防止其他魚類的攻擊,但同時也意味著用網(wǎng)捕撈它們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
鯡魚的產(chǎn)卵量非常大,一條雌魚每次可產(chǎn)4萬枚黏性的卵。這些卵附著在海草或巖石上,就像密集的葡萄般圓潤晶瑩。大約兩周以后,幼魚就孵化出來了。
鯡魚中最負盛名的當屬大西洋鯡,它在我國的商店比別的魚常見。它們生活在北大西洋,很少越過浮冰形成的界際。但是產(chǎn)卵卻要回游到挪威南部的海岸。這種魚的鱗片容易脫落,體內脊椎骨多達60塊,創(chuàng)下鯡魚家族的最高紀錄。
波羅的海鯡是大西洋鯡的變種。這種小型魚就是生長6~7年也很難長到20厘米。它們以浮游生物為食,容易適應淡水生活。在捕撈到的波羅的海鯡魚中的有時會碰“大個的”,體長達到38厘米。海鯡是波羅的海主要的魚種。這里捕魚量的一半都是鯡魚。
波羅的海還有一種鯡形目魚——波羅的海黍鯡,或稱之為棱鯡。捕撈到的這種小生靈占波羅的海全部捕魚量的200%。黍鯡生活在黑海和地中海、北海和挪威海以及火地島和新西蘭的沿海。
鯡形目魚中可捕撈的對象如此之多,就是最愛挑剔的美食家也難以分辨得清。僅在里海就有5種棱鯡。我國把它稱作里海棱鯡。它們之中有普通的里海棱鯡、鯤形棱鯡和在深的水層生活的大眼棱鯡。在黑海中有黑海一亞速海棱鯡,而在與其相鄰的阿搏拉烏湖中有淡水棱鯡。里海有四種黑背西鯡。四個變種的伏爾加河鯡魚也是盡人皆知。
鯡魚生活在從拉布拉多到佛羅里達之間的大西洋,這種鯡魚背脊上的皮膚呈藍綠色的深色陰影,身體兩側為銀色,在每側魚鰓背后有4個或更多的暗色斑點。河鯡是大西洋最常見的魚種,但在波羅的海、北海和地中海也有發(fā)現(xiàn)。
20世紀70年代開發(fā)為黃海漁業(yè)新興地方種群,有相當產(chǎn)量,此魚也是世界重要經(jīng)濟魚類之一。我國東海、南海另分布有同科的圓腹鯡魚,體長僅14厘米左右,有一定產(chǎn)量。
硬骨魚綱,鯡形目,鯡科。又名青魚,為海洋珍貴小型經(jīng)濟魚類,具有冷水洄游習性。
魚體呈側扁型,長20~40cm,魚頭較小,魚眼較大,口大鰓裂較長,鱗片細小,側線較平直,魚體顏色為青藍色,背鰭、臀鰭較對稱,尾柄較細,魚的尾鰭呈楔形。
鯡魚的肉質色澤潔白,質地堅實,滋味鮮美,一般常用來制作咸魚制品,適宜燒烤使用。我國的主要產(chǎn)地是山東的青島、煙臺,遼寧大連,捕獲季節(jié)主要集中在10~11月。
許多鯡魚沒有牙齒或者牙齒個小無力。它的魚鰾與胃相通,因此可以在胃中儲存?zhèn)溆玫臍怏w。魚鰾的兩個突起物與左右兩個耳軟骨囊相連,取代了魚的耳鼓。這些魚喜歡過群居生活,以小的浮游生物為食。大多數(shù)的鯡魚要長游3千公里,季節(jié)性回游到育肥、產(chǎn)卵或者過冬的地方,如里海的黑背西鯡就是這樣做的。
鯡魚,也稱青條、紅線魚、太平洋鯡魚等。我國北方黃、渤海地區(qū)4~5月份的特產(chǎn)魚類。鯡科,冷水性上層洄游性魚類。體延長,側扁,長約20厘米,背部青灰色,腹部銀白色,具細小棱鱗。以浮游生物為食,一般體重不足250克。春季,它們由北太平洋南徙至我國華北近海產(chǎn)卵,其卵場在距岸較遠的島礁周圍。產(chǎn)卵后,隨海流集結成群的鯡魚消失無蹤。
鯡魚能夠調節(jié)自身對光的適應能力,使魚體能順利地進入各種深淺不同的水層中捕獲食物,以橈足類、翼足類和其他浮游甲殼動物以及魚類的幼體為食。成大群游動,在集群洄游開始前的2~3d,有少數(shù)顏色鮮明的大型個體作先頭部隊開路,密集的鯡魚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m左右的地方游弋1~2d后,便進入海藻叢生的淺水處進行生殖。鯡魚集群十分利于它們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護好仔魚,同時集群又是一種集體行動,大家通力協(xié)作,便于覓食。
鯡魚自12月至仲夏產(chǎn)卵,產(chǎn)卵時間取決于緯度和溫度。每條雌魚可產(chǎn)4萬枚黏性的卵,附著于草或巖石上;約2周幼魚孵出。鯡魚游向近岸產(chǎn)卵,產(chǎn)卵后魚群分散。大鯡魚場每年的捕獲量差異極大,因為幼魚種群存活率每年不同。幼魚約4年后成熟,壽命可達20年。鯡屬的其他種類(如黍鯡或北歐沙丁魚)和鯡科的其他種類(如金綠西鯡和灰西鯡)以及各種較少見的種類亦稱鯡。還有其他幾科的一些魚亦俗稱為鯡,如寶刀魚俗稱狼鯡。
鯡魚是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其魚群之密,個體之多,無與倫比,可以說它是世界上產(chǎn)量最大的一種魚。鯡魚為什么能得以如此大量的繁殖呢,原因是鯡魚善于調劑光照,使魚體能順利地進入各種深淺不同的水層中捕獲食物的緣故。
鯡魚的成群游動,是一個十分壯麗的場面。鯡魚在集群洄游開始前的2~3天,有少數(shù)顏色鮮明的大型個體作先頭部隊開路,接踵而來的便是密集的魚群出現(xiàn)在岸邊。漁人根據(jù)岸邊水的顏色、海水的動向和竄動的魚群所濺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鳥的盤旋和嗚叫聲,就能準確地判斷出大魚群來臨。此時就要馬上安置網(wǎng)具進行捕撈了。
密集的鯡魚群,在海岸附近水深8米左右的地方游弋1~2天后,便進入海藻叢生的淺水處進行生殖。雌魚產(chǎn)卵、雄魚排精。鯡魚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著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隨之開始了。因為鯡魚的產(chǎn)卵場所水深只有1米左右,由于魚群過于密集,所以上層的魚頭部和脊背都會露出水面。雄魚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變成白色膠狀的樣子。
鯡魚為什么要如此密集而行呢, 這也是長期外界自然環(huán)境作用的結果。因為鯡魚集群十分利于它們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護好仔魚,同時集群又是一種集體行動,大家通力協(xié)作,便于覓食。另外,集群對于防御敵害也有著積極作用。因為鯡魚密集成大群快速游動的線條和閃爍不定的形狀,把敵害弄得眼花繚亂,很難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條魚身上,即使敵害沖入魚群把密集的隊伍沖散,被吃掉的魚也為數(shù)不多。所以集群行動在鯡魚的生活中,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鯡魚的主要營養(yǎng)成分為蛋白質和脂肪,其中脂肪的含量較其他魚類高,因此,所含熱量也比較高。另外,還含有豐富的鐵、維生素B12,最適合用來預防貧血。
17世紀的荷蘭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的經(jīng)濟中心,是因為每年夏季鯡魚游到荷蘭的北部海區(qū),每年約有1000萬噸的鯡魚不僅解決食用,而且有大量出口。同時帶動了相關產(chǎn)業(yè)如木材、造船、織網(wǎng)和鹽業(yè)。
鯡魚促進了荷蘭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尤其帶動了港口和城市的新建。中世紀時期,阿姆斯特丹、恩克屋和弗拉丁都是鯡魚的重要港口。尤其阿姆斯特丹有“建在鯡魚骨頭上的城市”之稱。 隨著鯡魚產(chǎn)業(yè)的發(fā)展,從1850年開始,鯡魚港口發(fā)展到斯海弗寧、貓區(qū)、贊佛等沿海城市,荷蘭在北海作業(yè)的捕鯡船就有3000多艘,5萬多漁民出海捕鯡。荷蘭從出口鯡魚,海上貿易,很快變?yōu)橐粋€富國。
鯡魚是一種重要的經(jīng)濟魚類,其魚群之密,個體之多簡直無與倫比,可以說是世界上產(chǎn)量最大的種魚。成群的鯡魚在海中游動,場面十分壯觀。
漁人根據(jù)岸邊水的顏色、海水的動向、竄動的魚群所濺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鳥的盤旋和鳴叫聲,就能準確地判斷出大魚群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