紗麗 (又稱紗麗服),一般長5.5米,寬1.25米,兩側(cè)有滾邊,上面有刺繡。通常圍在長及足踝的襯裙上,從腰部圍到腳跟成筒裙?fàn)?,然后將末端下擺披搭在左肩或右肩。
“紗麗”(Saree或Sari),是印度女性心中舍棄不了的一種情結(jié),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以自己別具一格的創(chuàng)造力詮釋著他們對于生活、審美、色彩的理解和追求。
有人說“如果泰戈爾的詩里有最高超的理想主義,那么紗麗里就有女人最美麗的情懷”,委實如此。
紗麗之于印度和巴基斯坦女性,不啻旗袍之于中國女性、奧黛之于越南女性、和服之于日本女性,雅致而又不落奢華,清婉而又不失莊重,無論在繁華的都市街區(qū),還是在幽靜的鄉(xiāng)村巷弄,無論在婚喪宴席的重大場合,還是在上班勞作的日常生活,幾乎無處不能瞥見飄逸、妍麗的“紗麗”。
盡管婚后的印度婦女普遍日漸體態(tài)豐腴,但只要她們裹上紗麗,半是遮掩半是敞露,影影綽綽的身姿美感立生,顧盼神飛,懾人心魄,使得聲名遠播的國畫大師張大千也不禁慨嘆:南亞紗麗是世界上最美的衣服。
“紗麗”在早期并不是很普及,只在舉行各種宗教儀式上才會出現(xiàn),經(jīng)過漫長的演變過程,逐漸成為了婦女們?nèi)粘I钪械膶こQb束,如今更以最具有印度傳統(tǒng)特色而晉升為印度服飾文化的典范,是名副其實的巴基斯坦國服。
巴基斯坦婦女的傳統(tǒng)服裝,大致上可以分為紗麗和旁遮比兩大類。
紗麗又是由三部分組成,上面是叫做“杰姆普爾”(Jim Poole)的緊身短袖胸衣,下身的“貝蒂戈爾”(Beidigeer)襯裙是一種寬松長裙,圍襯在紗麗里面,最外面裹上的才是紗麗。紗麗的穿著是有一定技巧的,比較繁瑣費時,于是后來順應(yīng)需求出現(xiàn)簡化了的紗麗,這就是旁遮比,也稱簡裝。
旁遮比也是一種套服,由長及膝蓋的長衫“卡米子”、自膝蓋以下逐漸收緊的褲子“朱利達爾”、長約三米左右的圍巾“杜巴爾達”組成,據(jù)說原是巴基斯坦旁遮普邦婦女的普通服裝。
在西式服裝廣為流行的今天,巴基斯坦的新式女性不可避免出現(xiàn)上著T恤、下穿牛仔褲的風(fēng)潮,但這并未能撼動紗麗的主流地位,巴基斯坦美女外長希娜·拉巴尼·哈爾一生不管身處何地,始終是以一襲潔白紗麗的形象出現(xiàn)人前。已婚女性是紗麗的最大擁躉,未婚的上班族女性則出于簡捷,習(xí)慣穿著旁遮比。
“紗麗”實則也并不多么神秘,古代的紗麗原為飾有寶石的寬大腰帶,圍束時露肚臍,現(xiàn)代的紗麗已成為南亞大陸婦女的主要外衣。
簡而言之,就是一大塊長5-6米、寬1.1-1.3米的衣料,一般由棉、紗、絲、布、毛、尼龍和混紡等主要底料制成,以質(zhì)地“輕柔薄爽”為佳;色彩不一,或艷麗,或淡雅,除了橘紅、朱紅、寶藍、銀白等單一純色外,也有多種顏色交融的間色;在衣料面上多有所裝飾,繡有花邊、金紋以及諸如吉祥花鳥、幾何圖形等形態(tài)各異的傳統(tǒng)花紋圖案,或雍容華貴,或清麗簡約,繽紛多元,勾勒出不同地位、不同職業(yè)女性的風(fēng)韻。
紗麗常與開襟短袖的緊身上衣喬麗、寬松的長襯裙卡格配套穿用。穿著紗麗的方法是,先將其一部分裹住腰身、折出數(shù)個褶飾,再將上端塞入裙腰間固定(可與喬麗之間裸露一段腰身),余下的部分則經(jīng)胸部披向左肩或頭部,然后掛于左背或搭于左臂垂下。巴基斯坦女孩12歲起普遍穿紗麗,新娘按傳統(tǒng)習(xí)慣穿綠喬麗、紅紗麗。
紗麗在形狀和式樣上沒有多大的差異,純粹靠底料的質(zhì)地、配色和款式取勝,檔次的高低直接決定著價格的多寡,往往從200多盧布(約40元人民幣)到20萬盧比不一而論。紗麗本已絢麗悅目,但巴基斯坦民族實在是極為愛美的,于是,頭額、頸肩、耳朵、手腕、手指、足踝乃至鼻環(huán),無不鑲掛上閃爍著光芒的各式金銀飾物,相映成趣,愈顯嬌媚。
提到印度的服飾,人們肯定會馬上說:“印度有紗麗”。紗麗是印度最具特色的國服。據(jù)傳,紗麗有五千多年的歷史,在古印度古代雕刻和壁畫中就常見身披紗麗的婦女形象。最早的紗麗只是在舉行宗教儀式時穿,后來逐漸演變?yōu)閶D女的普通裝束。 紗麗的式樣繁多,不拘一格。 每逢喜慶的日子,印度婦女都會穿起自己喜愛的紗麗,點上傳統(tǒng)吉祥痣、涂上邁何迪,逛街串門、訪親問友。紗麗因穿者的貧富也有不同,窮人穿的紗麗大都是棉布或粗麻所做,貴婦人則穿的是絲綢或薄紗制的紗麗,上綴以金絲銀線織成的圖案裝飾,形成鮮明的對比。
巴基斯坦人除了紗麗以外,還有一種衣服也比較普遍,上衣比較寬松,長至膝部,叫“古爾蒂”;下身則是緊身的褲子,名叫“瑟爾瓦”三再加一條紗巾往脖子上一圍,長長地向后飄去。
印度男子最為普通的服裝是“托蒂”,就像我們在南亞電影中看到甘地穿的那種衣服?!巴械佟逼鋵嵰彩且粔K三四米長的白色布料,纏在腰間,下長至膝,有的下長達腳部。隨著社會發(fā)展,男子的衣服也有改進,除“托蒂”外,上身加了一件肥肥大大的襯衣,名為“古爾達”。天冷時,再加一件披肩。在一些特別重要的場合,經(jīng)常會看到個別上穿“古爾達”、下圍“托蒂”、足踏拖鞋的老人。不知內(nèi)情的外國人往往以為這些人無足輕重,實際上這種打扮才是最有身份的標(biāo)志。 可惜在城市里,男子服裝已經(jīng)趨于西化,但愿印度人能發(fā)揚印度服飾文化,拋棄西方服飾文化。
在優(yōu)雅美麗、流光溢彩、暗香涌動的私家花園里,行走間搖曳生姿的東方佳麗身著神秘紗麗,帶給我們的迷人馨香,如花般綻放!
南亞,恒河孕育的神圣國度,是佛教信徒心目中的西天凈土,更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發(fā)祥地之一。對于普羅大眾而言,印象中的印度是神秘而又多彩的,味道特別的咖喱,形態(tài)奇異的瑜珈,歡快嫵媚的舞蹈,虔誠苦修的宗教,風(fēng)情旖旎的建筑,還有那在笛聲中柔順搖動著的眼鏡蛇。然而,徜徉于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街頭巷尾,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卻是眼簾中不時掠過的印巴女子身影,額間的朱點,深邃的眼神,略褐的膚色,襯著輕盈曼妙的傳統(tǒng)服飾“紗麗”,便自然交融出了一段浮想聯(lián)翩的南亞風(fēng)韻。
紗麗究竟產(chǎn)生于何時何地,即便是考古學(xué)家也無法給出一個令人折服的確鑿說法,但人們始終相信它至少跟印度一樣歷史久遠。在著名的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中,曾提到了當(dāng)時存在著一種繡有珍珠滾邊的紗麗,據(jù)此則可知早在五千多年前就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類似紗麗的服飾了。及后,在對一些古代雕刻、壁畫的考古中,一再發(fā)現(xiàn)了刻繪身著不同幾何圖形紗麗的婦女形象,而且?guī)缀螆D形變化豐富,色澤絢麗,生動反映出古代印度人民的真實生活風(fēng)貌和審美品位。公元前327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親率大軍入侵印度西北部,雖然歷時短暫,卻一度萌發(fā)了強行改變印度婦女服飾的莫名想法,最終還是沒能扳動印度婦女酷愛無須針線縫制紗麗的固守傳統(tǒng)。
公元七世紀(jì)唐代高僧玄奘曾西行印度取經(jīng),十九世紀(jì)古吉拉特邦三兄弟到中國學(xué)習(xí)編織藝術(shù)發(fā)明紗麗,中印兩國棉花貿(mào)易曾促使孟買崛起成為港口和造船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