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馮太后》是由衛(wèi)翰韜、張國慶執(zhí)導(dǎo),吳倩蓮、王慶祥、沈傲君、張鐵林、李光潔、劉宇橋等主演的古裝歷史電視劇。
該劇講述了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政績卓著的女改革家北魏馮太后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
吳倩蓮 飾 馮淑儀
備注 ?北魏馮太后,文明太后,文成帝拓跋濬皇后
王慶祥 飾 乙弗步渾
備注 ?乙渾,北魏權(quán)臣,初封東郡公,晉封太原郡王
沈傲君 飾 花木蘭
備注 ?巾幗女將軍
張鐵林 飾 拓跋燾
備注 ?字佛貍伐,北魏太武帝,北魏第三位皇帝
李光潔 飾 拓跋濬
備注 ?字烏雷,北魏文成帝,北魏第五位皇帝
薛中銳 飾 高允
備注 ?字伯恭,咸陽郡公,追贈司徒公,謚號“文”
陸劍民 飾 李沖
備注 ?字思順,順陽侯,改封清淵侯,謚“文穆”
劉宇橋 飾 拓跋宏
備注 ?漢名元宏,北魏孝文帝,北魏第七位皇帝
張詠荷 飾 馮姑
備注 ?拓跋燾的妃子,馮淑儀的姑姑
樊志起 飾 拓跋丕
備注 ?東陽王,史載為樂平王,拓跋燾異母弟
演員 吳倩蓮
文成帝皇后。罪臣馮朗之女,父死,馮淑儀被罰入宮中為婢。幸得左昭儀馮姑的照顧、教育,馮淑儀成為天資聰穎,姿色絕佳,有見識,有才華的宮中佼佼者,被立為貴人,為文成帝所寵愛,又為常太后所眷顧,通過鑄金人成功而立為皇后。文成帝病逝,獻文帝繼位后,她誅殺了妄圖篡位的丞相乙渾,臨朝稱制,威望日隆,并推行新政。
演員 王慶祥
北魏權(quán)臣,野心家,擅長心機。乙弗步渾出身于鮮卑武將世家,性情上專橫跋扈。政治上是馮太后的死敵,他借開鑿云崗石窟機會,獻媚文成帝,封太尉,丞相,位居諸王之上。文成帝死后,乙弗步渾公然企圖篡權(quán)謀逆,被馮太后巧計誅殺。
演員 沈傲君
有尚武之風的邊民,代父從軍,功成之后不愿受封賞,為情所怨,負氣與開鑿石窟的石匠劉春結(jié)合復(fù)歸故里。卻飽受地方官吏豪強的盤剝,難于生存憤起反抗,幸得馮太后賜予“鐵卷”保全,均田制后始得安居樂業(yè)。其性剛毅,其貌端莊,戰(zhàn)場上巾幗賽須眉,情感上愛恨斷然割舍,是北方女性鮮明個性化的代表。
演員 張鐵林
北魏世祖太武皇帝,尚武殘暴,魁偉霸氣。征戰(zhàn)東西南北,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后因太子拓跋晃監(jiān)國權(quán)勢膨脹,在宦官宗愛的挑唆下,父子矛盾激化。拓跋燾先殺太子,卻又被宗愛所殺。太子監(jiān)國制度隨之終結(jié),使日后文成帝乳母常太后弄權(quán)干政和馮太后臨朝稱制有了可能。
演員 李光潔
北魏文成皇帝,拓跋燾之孫。在乳母常太后保護下12歲登基,卻始終為常氏陰影困擾。常氏去世后,他20歲才展現(xiàn)頭腳,文治武功,多有建樹。當政期間,他恢復(fù)佛教,開鑿石窟。其性格柔中有剛,善于在錯綜復(fù)雜的朝野紛爭中掌握“度”而得之平衡。
演員 劉宇橋
北魏孝文帝,獻文帝長子。生母循祖制賜死,拓跋宏由馮太后養(yǎng)育教導(dǎo),成為北魏一代英主,是中國歷史上有大作為的皇帝之一。拓跋宏5歲登基,大小國事均仰仗于馮太后,在馮太后治國的熏陶下,日漸成熟,行事果敢,當政有謀。馮妙媛的出現(xiàn),使青年孝文帝初嘗愛情的甜蜜,然而改革阻力巨大,為推行改革,拓跋宏痛失愛妻。
演員 高寶寶
文成帝之乳母。常乳母培植朝中勢力,干預(yù)北魏政治十余年。文成帝繼位后,被尊為?;侍?。常氏也是因家族遭罪,以罪臣之女入宮的,身世與馮淑儀相似,易產(chǎn)生共鳴,而保護和提攜了馮淑儀。她性格上既有母親的慈祥,又有怨婦的毒辣。但是她如何在宮廷斗爭中生存,如何走向權(quán)利高峰的點點滴滴,卻深刻地影響了少年馮淑儀。
演員 張詠荷
馮淑儀和馮熙的姑媽,拓跋燾的左昭儀。正是因為馮姑的保護,馮熙得以逃脫誅殺,馮淑儀得以在平城皇宮內(nèi)生存下來,是淑儀的精神保護傘。馮姑憑著太武帝的信任,一面與常乳母結(jié)成同盟,一面悉心培養(yǎng)馮淑儀,將小淑儀推到拓跋濬身邊,成為貴人。馮姑是一個美麗而智慧的女性,然而在一次宮廷斗爭中她過早地喪失了生命。
演員 劉長純
馮太后的親兄長。曾任刺史,太師等北魏重要職務(wù)。兩個女兒均入宮中。馮熙偉岸英俊,善征戰(zhàn)。是馮太后堅強的后援和重要的支撐點。但是他卻胸無大志,熱衷于修寺造塔,即便是自己的愛情,都屈服于馮太后的最終無情選擇,曇花一現(xiàn)泯滅了。
演員 朱紫汶
本為棄女,后入宮為婢,馮太后自小的伙伴,一生追隨侍奉馮太后,忠心耿耿。性情機敏,善解人意,洞悉宮廷內(nèi)斗,成為馮太后的耳目和可以傾訴的對象。
在南北朝時期,北方地區(qū)的北魏王朝正值太武帝當政。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張鐵林飾)頒詔,命大將軍馮邈帶兵征討柔然。大臣乙弗步渾(王慶祥飾)以馮邈是降將為由極力反對,左昭儀馮姑出面力挺大將軍馮邈,太武帝最終決定仍由馮邈帶兵出征。馮邈戰(zhàn)敗投降,大為震怒的太武帝派乙渾誅殺馮家老小,馮姑的哥哥馮朗也被賜死,馮朗的兒子馮熙(劉長純飾)因為逃到羌族部落,性命得以保全。馮朗的女兒馮淑儀(吳倩蓮飾)幾經(jīng)波折,最終以帶罪之身進入皇宮做了一個小奴婢。
少年馮淑儀聰慧機敏,后來成為了少年皇子拓跋濬(李光潔飾)的伴讀。公元452年,年僅13歲的拓跋濬稱帝,成為歷史上的文成帝。馮淑儀被選為貴人,并最終成為母儀天下的皇后。柔然進犯北魏,文成帝提出比武選將,馮皇后借機召回躲藏在羌族部落的哥哥馮熙。在比武大會上,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沈傲君飾)和馮熙脫穎而出,最終馮熙被任命為先鋒,他率部與柔然軍隊交戰(zhàn),大獲全勝,馮家兄妹終于洗刷掉了馮家的恥辱。文成帝打算興建云崗石窟,得到馮皇后支持的曇曜(沈保平飾)最終領(lǐng)命開鑿佛窟。
文成帝駕崩,火祭之時,馮皇后縱身火海,幸被侍官李弈(陸詩雨飾)救出。在眾臣的幫助下,馮太后一舉鏟除了陰謀篡權(quán)的乙渾。少年獻文帝(王千友飾)繼位后,馮皇后被尊為馮太后,首次臨朝稱制。獻文帝長大成人,馮太后還政于朝,開始全心教導(dǎo)太子拓跋宏(劉宇橋飾)。公元471年,5歲的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公元476年,馮太后二次臨朝稱制。馮太后是一位開明的政治家,她鼓勵孝文帝矢志改革,富國強兵。在馮皇后的引導(dǎo)和全力支持下,孝文帝頒布實施了《三長制》和《均田制》。在這些改革措施的激勵下,北魏王朝國力日漸強大,經(jīng)濟和文化都有了空前的發(fā)展。
歌曲名 作詞 作曲 演唱者 備注
《月滄?!方鸱?萬家銘、崔迪 崔迪、高斌 片頭曲
《紅燭光》佳佳 郝雷、崔迪 郝雷 片尾曲
出品人 吳思霆、王云飛、揚林
制作人 梁凱程、劉湘江、王碩卿
監(jiān)制 區(qū)偉星、梁志祥、郭良孝、豐立祥、李光明、閻文照
導(dǎo)演 衛(wèi)翰韜、張國慶
副導(dǎo)演(助理) 關(guān)一凡、楊揚、張立斌、姚辰
編劇 焦祖堯、鄧興亮、張強、楊敏
攝影 黃翔、劉曉林、俞波
配樂 伍惠年、萬家銘、崔迪、郝雷
剪輯 劉華
道具 王萬江
選角導(dǎo)演 秦明進
藝術(shù)指導(dǎo) 梁凱程
美術(shù)設(shè)計 甘軍
動作指導(dǎo) 龍德
造型設(shè)計 鄒建華
服裝設(shè)計 張營、佟竟勤
燈光 王力、阿迪、李剛
錄音 楊曉松、劉宗會、劉凡
劇務(wù) 冉惠平、趙俊庭
場記 何華、房書林、莫純燕
布景師 李文海
呂后、武則天、慈禧太后這三個強勢女人的故事曾無數(shù)次被搬上熒屏,其實除了這三個人所共知的歷史人物,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個女人,她對中國的歷史、文化、北方各民族的融合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因為她愛民如子、政績卓著,死后被尊稱為文明太后,這個女人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改革家——北魏馮太后。該劇講述的就是這位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政績卓著的女改革家——北魏馮太后充滿傳奇色彩的一生。馮太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引人注目的無冕女皇,她和北魏王朝四位皇帝的命運緊緊地聯(lián)系在一起。在她49歲的生命歷程中,有20多年掌握著國家的最高權(quán)力,她卓有成效的改革使北魏國富民強,百姓安居樂業(yè)。馮太后一生中歷盡坎坷無數(shù),她曾淪為奴婢,歷經(jīng)生死,她的人生經(jīng)歷與她所生活的朝代一樣充滿了傳奇色彩。
該劇由發(fā)起、策劃和創(chuàng)作,歷時6年之久。是中國第一部大筆墨描寫北魏時期的電視連續(xù)劇。故事以著名歷史人物馮太后為中心,表現(xiàn)自北魏太武帝到孝文帝前后五朝,圍繞統(tǒng)一與分裂、改革與保守斗爭的主題而展開的蕩氣回腸的故事。
該劇是吳倩蓮繼《大漢風》之后第二次出演古裝戲中高高在上、位于權(quán)力中心的人物。
吳倩蓮表示她和張鐵林只有一場戲,合作不多,但是張鐵林人很隨和,愛說愛笑,一點都不霸道。
吳倩蓮飾演的馮太后要從19歲演到49歲,30歲的年齡跨度讓吳倩蓮表示壓力不小,這也是她第一次飾演年齡跨度如此之大的角色,但最讓吳倩蓮頭疼的還是大段的文言臺詞。
在拍攝一場為文成帝殉情的跳火戲時,吳倩蓮表示會有穿著防火衣的替身,演員本人沒有什么危險。
因為拍戲天氣炎熱,吳倩蓮還必須穿著幾公斤重、鑲著皮毛的戲裝,結(jié)果流汗太多險些累到虛脫。
因為涿州的暑熱天氣,沈傲君穿上花木蘭的戲服后就像“大悶罐”,幾場戲下來就會全身透濕。沈傲君就曾連續(xù)中暑,昏倒在拍攝現(xiàn)場,送進了涿州城里的醫(yī)院。
飾演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花木蘭的沈傲君在劇中有很多馬戲,騎到第三天的時候,沈傲君的腿就被磨得拍完戲后疼得很厲害,要吃止疼藥才能止疼。
劇組工作人員表示,因為語言等關(guān)系,吳倩蓮和劇組人員交流不多,略顯孤獨,不過平素待人還是相當和氣的。
和平常給人嚴肅/正統(tǒng)的形象不同,一臉滄桑皺紋的王慶祥,戲里戲外卻是兩種模樣,戲中,他還是那個嚴肅的演員,可一旦導(dǎo)演喊通過,王慶祥就立刻變成另一種樣子,邊脫戲服,邊開始和諸位主演調(diào)笑,甚至和劇組里的女化妝師開個小玩笑,來個擁抱,很是平易近人。
在拍攝一場夕陽下“花木蘭”和“馮將軍”熱烈擁抱的戲時,場面相當搞笑,沈傲君和劉長純兩人要在齊腰深的草叢內(nèi)做奔跑狀,一不留神,飛身過去擁抱的“花木蘭”差點就撞翻了“馮將軍”,重拍時擁抱成功的兩人卻站錯了位,再次重拍卻突然發(fā)現(xiàn)太陽落山太快,只好搬來高臺子再來,卻又發(fā)現(xiàn)演員還需要再補補妝。一個簡單快速的擁抱,從夕陽剛到山頂拍到夕陽來到山腳,才拍攝結(jié)束。
因為劇本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很多高深的字,吳倩蓮都不認識,只好拼命查字典,情況出現(xiàn)多了,吳倩蓮就隨身攜帶一本字典,拍戲的時候就放在旁邊,以備不時之需。
在拍攝太武帝御駕親征、浴血奮戰(zhàn)的戲時,張鐵林從早晨七八點鐘就開始打,一直打到后半夜一兩點鐘,打得渾身都是血,張鐵林表示這是他拍戲以來打得最苦的一“仗”,拍得也最辛苦。
為了將《北魏馮太后》打造成高水準的歷史正劇,整個劇組以高度嚴謹負責的態(tài)度投入創(chuàng)作之中,該劇不僅請來歷史學(xué)家進行多方考證,對全劇故事的嚴謹性進行了反復(fù)推敲,還深入實地進行考察學(xué)習。2005年,山西大同發(fā)掘出一個保存非常完好的北魏時期的古墓,墓中的精美壁畫完好地展現(xiàn)出了北魏時期人們的生活、服飾、禮儀原貌。為了還原真實的北魏時代特色,該劇的制片人、導(dǎo)演、美工、服裝師等眾多主創(chuàng)人員全部下到這個墓里進行實地考察,為該劇創(chuàng)作獲取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此外,劇組的主創(chuàng)人員也實地考察了馮太后墓、孝文帝墓、云岡石窟等眾多北魏的歷史遺跡。制作方表示,這是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該劇的歷史嚴肅性。
大到整部作品的歷史輪廓,小到劇中人物的服飾、發(fā)型、配飾,都要竭力保證它們能夠符合歷史原貌。導(dǎo)演衛(wèi)翰韜表示,這是他入行以來第一次如此關(guān)注歷史的細節(jié)。因為史料中記載的北魏內(nèi)容有限,所以專家們還借助了一些最新的考古成果,來幫助劇組去還原歷史。以嚴肅的態(tài)度去創(chuàng)作,才能讓該劇在古裝劇泛濫的當下脫穎而出。
該劇從2006年7月開始在河北涿州開拍,其間劇組還曾轉(zhuǎn)戰(zhàn)山西大同,奔赴銀川等地繼續(xù)拍攝。北魏是中國佛教文化最為昌盛的一個時期之一,在山西的很多地方還保留著那一時期的石刻建筑,在劇組拍攝的外景地,涿州城外一個小村莊內(nèi),劇組搭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巨大石窟建筑,近百位群眾演員拿著道具小錘在現(xiàn)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