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蒜是蔥科蔥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在中國除新疆、青海外各省區(qū)均有分布,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 。
性喜高溫,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多生長在草甸、水塘邊、河邊沙石地等。
一般以鱗莖繁殖作為主要繁殖方法。
野蒜鱗莖肥厚呈球形,粗0.7-1.5 (-2) 厘米,具白色膜質(zhì)葉鞘,基部常具小鱗莖(因其易脫落故在標本上不常見);鱗莖外皮帶黑色,紙質(zhì)或膜質(zhì),不破裂,但在標本上多因脫落而僅存白色的內(nèi)皮。
葉3-5枚,半圓柱狀,或因背部縱棱發(fā)達而為三棱狀半圓柱形,中央稍空,上面具溝槽,比花葶短。
花莖由葉叢中抽出,單一且直立,平滑無毛。
花葶圓柱狀,高30-70厘米,1/4-1/3被葉鞘;總苞2 裂,比花序短;傘形花序半球狀至球狀,具多而密集的花,花被粉紅色,或間具珠芽或有時全為珠芽;小花梗近等長,比花被片長3-5倍,基部具小苞片;珠芽暗紫色,基部亦具小苞片;花淡紫色或淡紅色;花被片矩圓狀卵形至矩圓狀披針形,基部稍結合,先端鈍或銳尖,背脊紫紅色,長4-5.5 毫米,寬1.2-2毫米,內(nèi)輪的常較狹;花絲等長,比花被片稍長直到比其長1/3,在基部合、生并與花被片貼生,分離部分的基部呈狹三角形擴大,向上收狹成錐形,內(nèi)輪的基部約為外輪基部寬的1.5倍;子房近球狀,腹縫線基部具有簾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
果為蒴果;花期一般5-7月;果期7-9月。
野蒜在中國除新疆、青海外各省區(qū)均有分布,朝鮮和日本也有分布。
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草地、草甸、水塘或河邊沙石地上,極少數(shù)地區(qū)(云南和西藏)在海拔3000米的山坡上也有。
野蒜性喜高溫,對土壤要求不嚴,耐貧。
藥用
野蒜根為白色,可做藥用,名薤白。其味辛、苦,性溫、滑,無毒。主要用于治療胸痹心痛,赤白痢疾等癥,并有降毒驅蟲,防霉保鮮的作用,對心臟血管的健康很有幫助。
食用
野蒜既可以蘸醬生食、鹽漬咸菜、熗拌、做湯、調(diào)味, 又可做面食菜餡。
經(jīng)濟
人們所食用的多以采挖野生的野蒜為主。隨著季節(jié)不同, 市場批發(fā)價為10~20元/kg, 但貨源極少, 人工栽培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
一般以鱗莖繁殖作為主要繁殖方法。
整地播種
用當年的種子育苗移栽。一般在8月份育苗,先將種子在50℃水中泡4 h后,放在20℃下催芽,當50%萌動后則可播種。播種量75 kg/hm2,播后覆土并且保溫(20℃)促出苗,出苗期要覆稻草,澆小水,可以提高出苗率。
后期管理
越冬前幼苗應長3~4片葉,苗高20~25 cm,假莖粗0.6 cm,苗齡90 d左右,一般在10月中旬可將壯苗假植貯藏越冬,即在封凍前將秧苗挖出捆把,假植在20 cm深厚的土溝中,然后隨天氣漸冷而增加蓋土,直到早春土壤解凍后開始定植。
定植與田間管理
早春土壤解凍后,4月份施肥整地做畦,選根系小,葉直立的秧苗,按18 cm×1 cm的株行距試栽,每公頃45萬株左右,深度以剛剛埋上小鱗莖,澆水不倒不漂秧為度。定植緩苗后要輕澆水,勤中耕以促耕生長,生長旺盛期則加大供水量。
培土
培土是奪取野蒜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高效的一項關鍵性技術措施,尤其是新發(fā)展的產(chǎn)區(qū),更應強調(diào)后期培土。在野蒜生長中后期,地下鱗莖膨大迅速,如果暴露于表土,接觸到空氣,在陽光的照射下,暴露部分容易變綠,農(nóng)戶稱為“綠籽”,“綠籽”食味差,直接影響到產(chǎn)品的商品性和經(jīng)濟效益。培土一般在小滿前后進行,連續(xù)2~3次,把根莖部裸露的鱗莖全部深蓋。
適時收獲
在夏末秋初,當鱗莖基部有2~3葉枯黃,假莖失水變軟倒伏,鱗莖外層鱗片革質(zhì)化時則可收獲。收前一周停水,有利儲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