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孫山(拼音:míng luò sūn shān)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宋·范公偁《過庭錄》。
名落孫山指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比喻考試或選拔沒有被錄取。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宋朝時期,有一個名叫孫山的才子,他為人不但幽默,而且很善于說笑話,所以附近的人就給他取了一個“滑稽才子”的綽號。
有一次,他和一個同鄉(xiāng)的兒子一同到京城,去參加舉人的考試。放榜的時候,孫山的名字雖然被列在榜文的倒數(shù)第一名,但仍然是榜上有名,而和他一起去的那位同鄉(xiāng)的兒子,卻沒有考上。
不久,孫山先回到家里,同鄉(xiāng)便來問他兒子有沒有考取。孫山既不好意思直說,又不便隱瞞,于是,就隨口念出兩句不成詩的詩句來:“解元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苯庠?,就是我國科舉制度所規(guī)定的舉人第一名。而孫山在詩里所謂的“解元”,乃是泛指一般考取的舉人。他這首詩全部的意思是說:“舉人榜上的最后一名是我孫山,而令郎的名字卻還在我孫山的后面。”
從此,人們便根據(jù)這個故事,把報考學(xué)?;騾⒓痈鞣N考試卻沒有被錄取,叫做“名落孫山”。
故事中孫山被人問及同鄉(xiāng)兒子是否中榜時,采取委婉的方式答之,既不損人面子,又有效傳遞了信息。成語告訴人們,在求人辦事的過程中,總會有一些使人們不便、不忍或者語境不允許直說的東西。于是,“遁辭以隱意,譎譬以指事”,說話人故意說些與本意相關(guān)或相似的事物,來含蓄表達(dá)本來要直說的意思。在語言的表達(dá)藝術(shù)中,這種方法叫做“緩沖”,能讓聽者或觀者在比較舒適的氛圍中接受信息。
宋·范公偁《過庭錄》:“吳人孫山,滑稽才子也。赴舉他郡,鄉(xiāng)人讬以子偕往。鄉(xiāng)人子失意,山綴榜末,先歸。鄉(xiāng)人問其子得失,山曰:‘解名盡處是孫山,賢郎更在孫山外?!?/p>
后世據(jù)此典故引申出成語“名落孫山”。
“名落孫山”指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比喻考試或選拔沒有被錄取。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補語。
清·李寶嘉《官場現(xiàn)形記》:“等到出榜,名落孫山,心上好不懊惱?!?/p>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七回:“那人答道:‘晚生復(fù)姓公孫名策,因久困場屋,屢落孫山,故流落在大相國寺?!?/p>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一回:“若不幸名落孫山,那時更自難堪?!?/p>
作家·梁實秋《雅舍小品·簽字》最后口試,他應(yīng)答之后一時興起,從衣袋里抽出小簿,請考試委員一一簽名留念,主考者勃然大怒,予以斥退,遂至名落孫山。
名落孫山—屢試不中
“名落孫山”與“屢試不中”意義相近,皆有考試或選拔沒有被錄取的意思;區(qū)別在于“名落孫山”側(cè)重于考試沒有中榜;“屢試不中”則是側(cè)重于多次的考試都失敗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