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佛寺始建于金代皇統(tǒng)二年(1142年),元、明、清各代曾多次重修或擴建。原寺規(guī)模較大,拾級而上,坡道兩旁殿宇棋布有序,塑像極多,因戰(zhàn)亂大部分建筑遭毀,現(xiàn)僅存正殿,垛殿及十王洞,十六羅漢洞等,正殿,系樓閣式建筑,殿內(nèi)有一尊高20余米,寬6.7米,保存完好的釋迦牟尼佛像,佛身穿之閣之上下,攀木梯登至頂層,不僅可瞻仰佛之整體,整個縣城全景均歷歷在目,在華夏大佛的范疇里,盡管有馳名的樂山和強巴大佛,可它們分別為石質(zhì)和銅質(zhì)。而稷山大佛獨具特色。佛身是以土崖雕塑而成。
正殿,系樓閣式建筑,依崖建成造。前的抱廈三間。面闊三部,進深三部懸山頂。其一樓斗拱系典型的金代構件。單昂五鋪作。該殿原為重樓三層,道光三十年(1850年)樓閣傾圯,至咸豐九年(1859年)建翅墻,“自下而上砌以磚,上建大廈三間”?,F(xiàn)二層為咸豐九年所建。正殿左右各的垛殿一間,為元時所建。
1996年,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