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qū)簡介
烏尤寺位於四川省樂山東的沫水(大渡河)、若水(青衣江)和岷江匯合處的烏尤山頂。烏尤寺的開山祖師是唐代僧人惠凈,禪師結(jié)茅山中,十年不下山。現(xiàn)后山頂建有結(jié)
茅亭,亭壁上刻著“唐惠凈上人結(jié)茅處”八字,遍能和尚撰聯(lián):“竹杖繩床開勝境,蓮花貝葉悟禪機?!碧拼娙酸瘏⑷渭沃荽淌窌r,曾上山參拜惠凈大和尚,并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凈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詩,有“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蘭若向西開,峨眉正相當。猿鳥樂鐘磬,松蘿泛天香。”之句。這說明岑參訪惠凈上人時,寺已建成。烏尤寺原名正覺寺。宋朝年代改名烏尤寺。寺內(nèi)建筑結(jié)構(gòu)森嚴,殿宇共有七座,都集中在烏尤山頭,現(xiàn)保存完整的殿宇有天王殿、彌陀殿、彌勒殿、大雄殿、觀音殿、羅漢堂等。由前殿西行還有怡亭和爾雅臺等勝跡。爾雅臺是漢代文學家郭舍人在烏尤山注釋《爾雅》的地方。寺之周圍竹木扶疏,樓閣亭臺錯落其間,更顯得格外清幽。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qū)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烏尤山四面環(huán)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綠蔭重疊。據(jù)《史記》、 《漢書》記載,烏尤山原與凌云山相連,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開鑿江道,引部分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使之成為水中孤島,也稱之為青衣別島?,F(xiàn)山上有“離堆”石碑,離堆即離岸之意。
景點
彌陀殿
殿中塑阿彌陀佛像,高約6米,佛身后有48尊小型造像,代表阿彌陀佛成佛前所發(fā)之四十八愿。因限于地形,僅建一間,然倚崖屹立,仍顯巍峨莊嚴。
大雄殿
是寺內(nèi)最主要的殿宇,重修于1930年。兩相輝映,富麗堂皇,雄偉莊嚴,門上雕刻的花卉構(gòu)圖大方,工藝精湛,皆出自當時名家之手。門楣正中高懸“大雄殿”金匾,字徑一米,是清末書法家黃云鵠所書,筆勢雄健莊重,骨韻兼勝,為近代書法所鮮見。正中檐柱楹聯(lián),為近代詩人趙香宋撰書:
遍飛曼陀羅花,唯我獨尊,天上地下;此即寶莊嚴土,出門一望,山虛水深。
寥寥28字,既高度概括了釋迦牟尼畢生之史事,又形象描繪出烏尤寺踞山臨水的地理形勝,可謂千錘百煉,字字珠璣。殿內(nèi)供奉著慈祥肅穆的釋牟尼佛像和文殊、普賢二菩薩像,教內(nèi)尊稱為“華嚴三圣”。這三尊佛像系香樟木精雕細鏤而成,全身貼金,高約三米,重修大殿時由浙江杭州運回,佛龕后為西方境,中立阿彌陀佛,左右是觀世音和大勢至二菩薩,佛教稱之為“西方三圣”。其中阿彌陀佛像為宋代用鐵鑄成,體態(tài)勻稱,妙像莊嚴,為寺中造像精品之一。大雄殿外左右分立著八角雙檐的鐘亭和鼓亭。鐘亭內(nèi)懸鐘為明代永樂年間所鑄,亭外壁嵌有西南保存最完好的石刻《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由清末名士趙熙書。
羅漢堂
出正覺禪林,右行數(shù)十步是羅漢堂。羅漢堂原為烏尤殿,清宣統(tǒng)元年擴建,因塑有500羅漢,故名羅漢堂,原塑濟癲像活靈活現(xiàn),傳神致極。惜“文革”初期,500羅漢毀損殆盡,1986年在地方政府和十方檀越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由寺住持遍能大和尚率大眾師修復,于1989年竣工。新建的羅漢堂建筑面積1189平方米,“羅漢堂”三字為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居士所書,由遍能方丈委托學僧果徹從北京帶回。堂正中塑有四面觀音,金光閃爍,令人敬仰。殿內(nèi)500羅漢每尊高1.35米,寬0.66米,一尊一貌,喜怒哀樂溢于其表,各有神韻。
爾雅臺
《爾雅》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解釋詞義的專著。宋代文學家蘇轍在《初發(fā)嘉州》詩中寫道:“云有古郭生,此地苦箋注。區(qū)區(qū)辨魚蟲,爾雅細分縷。洗硯去殘墨,遍水如黑霧。至今江上魚,頂有遺墨處?!闭f郭舍人長年勤奮寫作,洗硯的殘墨竟染黑了江水,染黑了魚頭。這樣一個傳說,反映了人們對郭舍
人勤苦治學的敬仰心情。爾雅臺原址的曠怡亭處,1921年重建時遷至現(xiàn)址。爾雅臺原為三層,整體相連,曲折有趣。解放后維修時拆去第二層,保留了頂層和底層。頂層后又改名為聽濤軒,爾雅臺僅余一層。
爾雅臺臨崖而立,視野開闊,北望樂山城廓,下瞰三江,景色絢麗。臺內(nèi)正中壁上傍書“漢犍為舍人注爾雅處”,下面鑲嵌著趙熙《爾雅臺記》碑文。爾雅臺名聞遐邇,是烏尤山著名古跡之一,歷代名人留下了不少關于它的詩文。1936年(壬子年)夏,趙熙在烏尤山避暑,張元濟(菊生)、陳衍(石遺)、金松岑(天翻)、林思進(山腴)等海內(nèi)名士,齊聚于此。是為爾雅壬子之會。次年,諸老所著,匯集歷代詠頌,刻有《烏尤山詩》行世。1939年,郭沫若先生登臨爾雅臺,作《登爾雅臺懷人》七律一首,懷念戰(zhàn)斗在抗日前線的朱德總司令,盼望抗戰(zhàn)勝利:
依舊危臺壓紫云,青衣江上水殷殷。
歸來我獨懷三楚,叱咤誰當冠九軍。
龍戰(zhàn)玄黃彌野血,雞鳴風雨際天聞。
會師鴨綠期何日,翹首燕云苦憶君。 1944年,朱德同志步原韻《和郭沫若同志登爾雅臺懷人》:
回顧西南滿戰(zhàn)云,臺高爾雅舊情殷。
千村淪落悲三楚,四位英雄喪廿軍。
北國翻新看后勁,東鄰殞越可先聞。
內(nèi)憂外患澄清日,痛飲黃龍定約君。
這兩首詩表現(xiàn)了老一輩革命家憂國憂民的高尚情懷,為古老的爾雅臺增添了光彩。從爾雅臺右側(cè)拾級而上是聽濤軒。游人到此,聽滔滔江水,觀片片帆影,攬物懷古,感慨油然而生。
烏尤寺書法碑刻
烏尤寺各處還多眾多名人題刻,如近現(xiàn)代名家趙熙、馬一浮、何紹基、趙樸初等都在烏尤寺留下墨跡,是書法愛好者的好去處。
其中尤以蜀中大名士趙熙所書最多最有名。趙熙榮縣人,為清末進士、御史,近代著名詩人、書法家、詞人。民國時隱居榮縣,與烏尤寺傳度大師是至交,遍能大師又是其弟子,因此常在烏尤寺小住,留有眾多詩文書法真跡。民國時出版的《烏尤山詩》,收錄趙熙詠烏尤寺詩有70余篇。烏尤山上到處都有趙熙的書法題刻,如爾雅臺楹聯(lián)、“離堆”山門及楹聯(lián)、《如此江山》詞匾額、止息亭石刻等,以及鐘鼓亭四周所嵌石碑上的14通《心經(jīng)》石刻,《心經(jīng)》石刻最為世人所知,趙熙53歲所書,書刻俱精,姿媚遒勁,錯落有致,變化多端,有“民國蘭亭”之譽,是為書法極品。 峨眉山、成都寶光寺都有此《心經(jīng)》的復制碑刻。
景云亭
獨好亭又名景云亭,語出“內(nèi)景秀美,景星慶云”之意。亭柱有一對聯(lián):“萬象凌空烏尤勝處;三處環(huán)翠海上蓬萊,”生動地描繪了烏尤山的秀麗景色。 景云亭是觀賞樂山風光的最佳景點之一,晚間可觀壯美的嘉州夜景。登亭向西北眺望,嘉州古城盡收眼底,三江繞廓奔騰而下,凌云九峰巍峨聳峙。這驚險壯觀的場面,自然使人想起烏尤山臨江峭崖上四個巨大的古代石刻題字—中流砥柱。真正“天開圖畫,江心一螺孤峭;如此江山,烏尤天下好”(趙熙《如此江山》詞)。
烏尤菩薩
該像建于唐代,是烏尤山最早的佛教造像,系用青銅整體澆鑄,高兩米,重約三千公斤,造型古樸,威嚴生動,純屬印度造像風格。據(jù)佛典記載:面然為觀世音菩薩化身相,相傳觀世音菩薩至此見兩河沙岸,鬼魅啾啾,乃變面然像,為觀音七十二化身,貌甚奇古,近似鬼王,以鎮(zhèn)妖蜮。此山此寺以烏尤命名,即源于此。面然大士像原置羅漢堂中,世代遷流,銅像毀壞,棄諸草莽,幸得寺院住持遍能大和尚掩藏保護,后又蒙善信出資,修復面然大士像,使烏尤鎮(zhèn)寺寶像,得以復現(xiàn)于世。我國漢傳佛教寺院均無此類造像,而以面然大士為鎮(zhèn)寺之寶,并以寺名之,實屬鮮見,世間故而奇之,無不爭相一睹,以慰平生。
交通信息
內(nèi)部交通
公交
樂山市內(nèi)公交13路、3路均可直達該景點。
外部交通
自駕
樂山市政府 1. 從起點向西北方向出發(fā),沿濱河路行駛4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泊水街 2. 沿泊水街行駛210米,直行進入中土橋街 3. 沿中土橋街行駛220米,直行進入上土橋街 4. 沿上土橋街行駛210米,過右側(cè)的華廈商業(yè)城(樂山),直行進入土橋街 5. 沿土橋街行駛140米,直行進入嘉定南路 6. 沿嘉定南路行駛780米,直行進入嘉定中路 7. 沿嘉定中路行駛1.6公里,直行進入嘉定北路 8. 沿嘉定北路行駛1000米,直行進入濱江路中段 9. 沿濱江路中段行駛510米,右轉(zhuǎn)進入S305 10. 沿S305行駛1.0公里,右前方轉(zhuǎn)彎進入環(huán)島 11. 沿環(huán)島行駛30米,過右側(cè)的云集大廈(樂山)約90米后,在第2個出口,右前方轉(zhuǎn)彎 12. 行駛69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上匝道 13. 沿匝道行駛240米,直行進入S305 14. 沿S305行駛10.1公里,右轉(zhuǎn)進入S104 15. 沿S104行駛1.7公里,左轉(zhuǎn)進入東風橋 16. 沿東風橋行駛110米,左轉(zhuǎn) 17. 行駛240米,右前方轉(zhuǎn)彎 18. 行駛260米,到達終點 烏尤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