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松是忍冬科甘松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因全株有強烈的松脂氣味而得名。
甘松根及根莖可入藥味辛、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有理氣止痛,開郁醒脾等功效,可用于治療腕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等癥狀,外用可治牙痛,腳氣腫毒等癥狀。
甘松已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二級。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20年 ver 3.1)——極危(CR)。
【藏藥】榜貝:根治療頭痛,胃痛腹脹,急性胃腸炎;外用于牙疳,齲齒(泡水漱口),煎水洗腳氣浮腫《滇省志》。榜貝:根及根莖主治白脈病,陳熱病,中毒熱病《中國藏藥》。
【維藥】松布力印地:根莖用于失眠健忘,心悸不安,食欲不振,高血壓,胸膜脹滿,氣喘咳嗽,小便不利《維藥志》。
【藏藥】榜貝:根及根莖用于寒濕內(nèi)阻,心腹脹痛:外治牙疳,齲齒,腳氣浮腫《藏標(biāo)》。榜貝:根及根莖主治白脈病,陳熱病,中毒熱病《中國藏藥》。
【蒙藥】烏俄爾圖-胡吉,邦伯:根莖及根用于胸腹脹痛,胃痛嘔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牙痛;外用適量,熏煙可辟穢氣,泡湯漱口或研末敷患處或煎湯洗腳,治腳腫《蒙藥》。
【僳僳藥】托質(zhì)幾莫:根用于胸腹脹脹痛,胃痛嘔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牙痛《怒江藥》。
甘松原產(chǎn)中國四川、甘肅、青海等地,印度、尼泊爾、不丹、錫金也有分布,常生于海拔2600-5000米的高山灌叢、草地。
喜冷涼、濕潤的氣候,選擇排灌方便、含腐殖質(zhì)豐富、中性或微堿性的沙質(zhì)土種植。
一般播種方式為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
甘松為多年生草本,高5-50厘米。
根狀莖木質(zhì)、粗短,直立或斜升,下面有粗長主根,有烈香。
葉叢生,長匙形或線狀倒披針形,長3-25厘米,寬0.5-2.5厘米,主脈平行三出,無毛或微被毛,全緣,頂端鈍漸尖,基部漸窄而為葉柄,葉柄與葉片近等長;花莖旁出,莖生葉1-2對,下部的橢圓形至倒卵形,基部下延成葉柄,上部的倒披針形至披針形,有時具疏齒,無柄。
花序為聚傘性頭狀,頂生,直徑1.5-2厘米,花后主軸及側(cè)軸有時伸長;花序基部有4-6片披針形總苞,每花基部有窄卵形至卵形苞片1,與花近等長,小苞片2,較小?;ㄝ?齒裂,果時常增大?;ü谧霞t色、鐘形,基部略偏突,長4.5-9毫米,裂片5,寬卵形至長圓形,長2-3.8毫米,花冠筒外面多少被毛,里面有白毛;雄蕊4,與花冠裂片近等長,花絲具毛;子房下位,花柱與雄蕊近等長,柱頭頭狀。
瘦果倒卵形,長約4毫米,被毛或無毛;宿萼不等5裂,裂片三角形至卵形,長1.5-2.5毫米,頂端漸尖,稀為突尖,具明顯的網(wǎng)脈。
花期6-8月,果期8-9月。
育苗地:苗床地選擇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肥沃的沙壤或腐殖質(zhì)多的土地為宜。
大田移栽地:選擇土層深厚、土質(zhì)疏松、排水良好的砂質(zhì)壤土。養(yǎng)分水平中等以上,pH值在5-7之間。種植基地應(yīng)符合《土壤環(huán)境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GB 15618)的要求。
育苗地:整地時,要將地深翻20-25厘米,每公頃施3300-4950千克商品有機肥作基肥,然后整平作畦。畦寬1.0米-1.5米,畦長因地勢而定。
大田移栽地:秋季收獲作物后隨即整地,整地時要求深耕,同時每公頃施3300-4950千克商品有機肥。移栽前要將地面整平,并且依據(jù)地勢,修好排水溝。
種苗選擇:種苗選擇根長在3.5厘米、根粗1.2毫米以上,無分杈,皮色正,無病蟲危害的種苗作栽培用。
移栽時間:春季,土壤解凍后至苗萌芽前。
種植方法:按行距20厘米,株距10厘米進行定植,開深溝,將種苗順溝斜放于溝壁上,尾部不得彎曲,根系要自然舒展,覆土。
覆蓋:種子播完后要覆蓋遮蔭,覆蓋物為松枝、麥草或豆秸等,覆蓋程度以遮住地面為準(zhǔn)。當(dāng)苗高5厘米時,將覆蓋物揭掉。
苗期管理:苗期應(yīng)保持畦面潮濕,以利出苗。苗長大后可視土壤墑情灌1-2次水即可。育苗地要做到勤除雜草,防止草荒,苗高5-7厘米時適當(dāng)間苗。拔草要選陰天或晴天的早晨、傍晚時分進行。
大田移栽地灌溉:移栽后及時澆水防旱,成活后可少澆或不澆水,防止?fàn)€根。生育后期,視土壤墑情灌1-2次水即可。
中耕除草:移栽后第一年除草1-3次,第二年除草1-2次,保證田間無雜草。
褐斑病防治:褐斑病發(fā)生時,按照《農(nóng)藥安全使用標(biāo)準(zhǔn)》(GB 4285)的要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化學(xué)農(nóng)藥進行噴灑防治。
根腐病防治:根腐病發(fā)生時,選用微生物菌劑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