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的心事》是現(xiàn)代詩人席慕蓉于20世紀8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一首現(xiàn)代詩。此詩開篇則以第一人稱口吻,將“我”自喻為“一朵盛開的夏荷”,娉婷裊娜、亭亭玉立,青澀早已過去,風霜秋雨還未曾來侵襲;然后寫“我”無緣與理想中的“他”相見,“我”面臨的是“重門”“深鎖”的不幸命運。全詩通過夏蓮這一意象,真切地表現(xiàn)了一位青春女子的心態(tài)。先作鋪墊,再突出“心事”,曲折而不隱晦。
《蓮的心事》后被選入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等課本中。
蓮的心事
我是一朵盛開的夏荷
多希望
你能看見現(xiàn)在的我
風霜還不曾來侵蝕
秋雨還未滴落
青澀的季節(jié)又已離我遠去
我已亭亭
不憂
亦不懼
現(xiàn)在
正是
最美麗的時刻
重門卻已深鎖
在芬芳的笑靨之后
誰人知我蓮的心事
無緣的你啊
不是來得太早
就是太遲
《蓮的心事》寫于20世紀80年代。中國臺灣詩歌是中國新詩重要的一脈分支,幾乎有80多年歷史,也經(jīng)歷了許多波折,從詩人們倡導現(xiàn)代主義詩歌,到20世紀80年代,相繼放棄原有主張而重新回歸到中國詩歌傳統(tǒng),最后傳統(tǒng)思潮重新占據(jù)詩歌界主流思潮之位。席慕蓉充分受此影響,她的愛情詩契合了中國傳統(tǒng)詩歌的“哀而不傷,樂而不淫”。
席慕蓉從小學習繪畫,后一直將其作為主要職業(yè)。經(jīng)過了多年的藝術(shù)熏陶,席慕蓉對生活有著敏銳的觀察力和感悟力。而對于愛情,席慕蓉生活中有劉海北那樣寬容、體貼的丈夫,席慕蓉覺得自己真的很幸運,深情地贊美過丈夫給予她的無限的愛護和包容;正因為擁有如此真摯的愛情,席慕蓉創(chuàng)作了許多以愛情為主題的詩,此詩也是其中之一,是為表達對美好愛情的企盼。
席慕蓉(1943年—),四川重慶人。祖籍內(nèi)蒙古察哈爾盟。女詩人。筆名肖瑞、漠蓉、穆論、千華、席連勃等。1949年遷至香港。1954年自香港赴臺。14歲入臺北師范大學藝術(shù)系,正式開始習畫,同時開始寫詩和散文。1956年向《自由青年》等刊物投稿。1959年入臺灣師大藝術(shù)系。畢業(yè)后曾在臺北市仁愛初中執(zhí)教。1981年9月,詩集《七里香》出版,出版一個月后就再版。另外一本詩集《無怨的青春》也成為暢銷書。主要作品有:詩畫集《畫詩》,詩集《七里香》《成長的痕跡》《無怨的青春》《有一首歌》,美術(shù)論著《心靈的探索》《同心集》《寫給幸?!返取?/p>
席慕蓉寫詩,為的是“紀念一段遠去的歲月,紀念那一個曾在我心中存在過的小小世界”?!渡彽男氖隆芳词沁@樣一首溫婉的小詩。這首詩中的荷花再也不是“才露尖尖角”的新荷,也不是香銷、色褪、葉凋的殘荷,而是盛開的夏荷新荷宛如十二三歲的女孩,充滿清新、嫵媚的美;殘荷大有美人遲暮之感,具有凄涼的美;盛開的夏荷則恰似已成熟的、風姿綽約、光彩照人的姑娘,洋溢著青春的美。
這夏荷是可愛的。“風霜還不曾來侵蝕/秋雨還未曾滴落”,它未衰落;“青澀的季節(jié)又已離我遠去”,它正在盛放,“亭亭”玉立,盡情展現(xiàn)自己的風姿,“不憂”、“亦不懼”,這正是它“最美麗的時刻”。
然而,它不僅僅是荷花。一開始,詩已把花比擬為“我”人格化了。“多希望/你能看見現(xiàn)在的我”“不憂”“亦不懼”的她是有心事的,她期待著“你”,期待著愛。在這“盛開”的“最美麗的時刻”,“重門卻已深鎖”,大概因為將“心事”隱藏于心底了。
“無緣的你啊/不是來得太早就是/太遲”,錯過了“我”的“最美麗的時刻”,“我”為誰盛開?那“在芬芳的笑靨之后”的心事重重,表明青春并不總是無怨的。這首詩,通過夏蓮的意象,真切地表現(xiàn)了一位青春女子的心態(tài)。先以一、二節(jié)作鋪墊,再在第三節(jié)突出“心事”,曲折而不隱晦。
中國陶行知教育基金會副秘書長舒靜廬:在席慕蓉的這首詩里,作者除了賦予“蓮”傳統(tǒng)的君子品格外,還以女性獨有的眼光和筆法,給“蓮”賦予淑女般的氣質(zhì)和神秘的情感內(nèi)涵。(《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名著欣賞》)
三臺縣作家協(xié)會會員李艷:《蓮的心事》開篇則以第一人稱口吻,將“我”自喻為“一朵盛開的夏荷”,娉婷裊娜、亭亭玉立,青澀早已過去,風霜秋雨還未曾來侵襲。正值最美麗的時刻,心理亦變得成熟。一位美麗而獨立的現(xiàn)代女子形象躍然紙上。(《愛與愛的訴說——古今愛情詩對照鑒賞》)
沈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楊曉影:內(nèi)心如蓮,所有無法化解和不被懂得的情愫不知該與何人說,就不如緘默地合攏如蓮的心瓣。所以,有的時候想哭,卻笑了起來。如若單單從舉止判斷一個女子的心事,往往看不穿她的逞強,看不到她的脆弱。(《最美莫過繾綣詩》)
《蓮的心事》后被選入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上海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語文》等課本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