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制草鞋的工具有:大板凳、草鞋耙子、腰帶、彎錐、竹針、木槌等制作工具。
湘西草鞋主要用稻草和青麻為材料,其中,稻草最為普遍,家家能用得起,用它做出來的“水草鞋”,苗語音譯為“肖奴”,即稻草鞋的意思。青麻編制的俗稱“麻草鞋”,苗語音譯為“肖儺”,即麻草鞋的意思。麻草鞋屬于草鞋上等品,多是較富裕的人家穿,或青年小伙用來裝扮自己。此外,湘西草鞋還有用韌性很強的野草、棕葉及破布等為材料的,但不常見。
草鞋編織主要有捶打、挫繩、編織、壓平等諸多工序。
湘西人會先把稻草放在石板上反復捶打,讓稻草松軟容易編織。捶打時,一股谷物的清香便彌漫開來。
接著用最上等的稻草搓成細繩做經(jīng)繩,這是編草鞋的基本功,也是草鞋好壞的基礎(chǔ)。剩下的稍次的稻草,留著下一個工序用以編織鞋底板。
搓好經(jīng)繩,就開始編織草鞋,最簡單的方式是把繩子的一頭系在腰上,一頭支在制作者伸出的兩只腳的腳趾上,隨時隨地能夠編織起來。一般的家庭編織草鞋,都要制作一個木質(zhì)模架子,即草鞋架。編織時,編織者坐在矮凳子上,一頭經(jīng)繩纏腰,另一頭支于安在草鞋架上的兩個長耳上,兩腳踩在草鞋架的兩邊上,用一根一根稻草來回編織草鞋。
編織成型的草鞋,還要用一根光滑的木棍來回滾壓平滑,剪刀修理完邊沿的毛邊,一雙草鞋即告完成。
隨著苗家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現(xiàn)在他們很少穿草鞋了,會編織草鞋的人也不斷減少,只有一些中老年人會編織和穿用草鞋。作為勞動工具的草鞋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但由于草鞋承載了千百年來傳統(tǒng)農(nóng)耕的文化記憶,人們對它還是情有獨鐘,在文化旅游蓬勃發(fā)展的新時代甚至煥發(fā)出了新的生機活力。
近年來,經(jīng)過用料、材質(zhì)和款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湘西湘西草鞋款式不斷增多,更加舒適,更具保健功能。根據(jù)市場需求,苗族群眾還把草鞋編成了美觀精巧的手工藝品和掛件飾品。原來平凡、廉價的草鞋,逐步走出湘西大山,走向了國內(nèi)外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