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大戟科木薯屬木本植物。 木薯塊根供食用,得名與其特征有關。
木薯原產巴西,現全世界熱帶地區(qū)廣泛栽培,富含淀粉,供食用或作糊料,被稱為“淀粉之王”,是世界近六億人的口糧;莖、葉可做飼料。
據統(tǒng)計,世界木薯總產量的65%都被用于人類食用,它是熱帶濕地低收入農戶的主要食品來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木薯屬其余的種類均為野生種,其種類頗多,形態(tài)差異很大,有近于無莖的亞灌木到莖粗25厘米,高10~12米的小喬木,也有葡萄生長,莖葉特異,可供觀賞的種類,其染色體的數目均為2n=36。
絕大多數野生種用插條種植不發(fā)芽,難于用種莖進行無性繁殖,只能用種子繁殖,但種子的發(fā)芽率也很低,不象栽培種那樣容易繁殖。
野生種間也可互相雜交,后代能產生貯藏淀粉的塊根,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可為雜交育種提供抗病,低氫氰酸含量,高淀粉和高蛋白質含量的多樣性的種質資源。
據報導國際熱帶農業(yè)中心已收集保存木薯屬野生種100多個,已鑒定評價了99個,其中橡膠木薯(Manihot glauiviii),黑柄木薯(Manihot melanobasis)巖生木薯(Manihot saxicola),叉枝木薯(Manihot dichotoma),七葉木薯(Manihot aessulifolia)等二十多個野生種已在木薯的抗病育種和品質育種中普遍利用。
木薯原產巴西,現全世界熱帶地區(qū)廣泛栽培。中國福建、臺灣、廣東、海南、廣西、貴州及云南等省區(qū)有栽培,偶有逸為野生(原為人工引進栽培,逐漸在野外自然繁殖)。
中國于19世紀20年代引種栽培,現以廣東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qū)的栽培面積最大。
莖:木薯直立灌木,高1.5~3米。
塊根:木薯塊根為圓柱狀。
葉:木薯葉紙質,輪廓近圓形,長10~20厘米,掌狀深裂幾達基部,裂片3~7片,倒披針形至狹橢圓形,長8~18厘米,寬1.5~4厘米,頂端漸尖,全緣,側脈(5~) 7~15條;葉柄長8~22厘米,稍盾狀著生,具不明顯細棱;托葉三角狀披針形,長5~7毫米,全緣或具1~2條剛毛狀細裂。
花:木薯為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5~8厘米,苞片條狀披針形;花萼帶紫紅色且有白粉霜;雄花:花萼長約7毫米,裂片長卵形,近等大,長3~4毫米,寬2.5毫米,內面被毛;雄蕊長6~7毫米,花藥頂部被白色短毛;雌花:花萼長約10毫米,裂片長圓狀披針形,長約8毫米,寬約3毫米;子房卵形,具6條縱梭,柱頭外彎,摺扇狀。
果實:木薯果為橢圓狀,長1.5~1.8厘米,直徑1~1.5厘米,表面粗糙,具6條狹而波狀縱翅;種子長約1厘米,多少具三棱,種皮硬殼質,具斑紋,光滑?;ㄆ?~11月。
木薯的適應性很強,耐旱、耐瘠、少病蟲害,不擇土壤,但要高產仍以土層深厚疏松的土壤種植為佳,常生于山地疏林中,也栽培于庭園間。
產地環(huán)境
食用木薯一般需要在無霜期8個月左右、年平均溫度18℃及以上的地區(qū)種植。食用木薯無公害栽培的產地環(huán)境應該符合DB45/T410的要求。
選地與整地
木薯應該選擇排水較好的平地或緩坡砂壤地種植,如種植地為熟地需要采用2年、3年等方式輪作,輪作作物以花生、玉米、黃豆及綠豆等作物為佳。整地在種植前1個月左右進行,一般為二犁二耙,耕地深度30~40cm為宜,使土壤平整、疏松。
品種選擇
木薯應選氫氰酸含量低(100mg/kg以下)、高產、抗病蟲害和抗逆性較強等優(yōu)良特性的品種。中國主要有地方面包木薯、華南9號、華南6068、華南12號和GR891等食用型木薯品種。
種植
中國木薯適宜種植時間為2~4月,宜選擇充分成熟、莖徑2~4cm、密節(jié)、莖皮和芽眼無損傷、無病蟲害的主莖,去除每條種莖的上部,保留中下部種莖,將其砍為長度15~20cm。
種植方式可采用平放、斜插、直插和平插4種方法,采取起壟蓋膜平插種植或起壟露地平插為佳,并統(tǒng)一芽眼方向,種植株行距以0.8m × 0.8m或1m × 0.8m為佳。
田間管理
補苗與間苗
種植后25d在陰天或小雨天進行查苗補缺;種植后35d時進行間苗,去弱留強,以每株留1~2條健壯苗為宜。
水肥管理
木薯較耐旱,田間水分管理要視苗情、天氣,適時、適量澆水。避免大水漫灌,以滴灌方式澆水效果最佳。土壤保持見濕見干即可,雨季要及時排澇。施肥必須科學合理,以有機肥為主,控制化學肥料的施用量,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推廣施用堆肥、漚肥及綠肥等,禁止使用城市垃圾肥料。
施肥應符合NY/T394的要求。施肥分基肥、追肥2次施用。在整地時,施用1.5萬kg/hm2有機肥作為基肥;種植1個月后,在雨天后施用300kg/hm2復合肥作為追肥。
病蟲草害防治
在中國木薯病蟲害較少,病蟲草害防治必須采用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原則,優(yōu)先采用農業(yè)防治,禁止使用國家禁止使用的農藥及混配制劑。
在病蟲害沒有大面積發(fā)生時,首先應采用人工拔除病株的方式,并及時銷毀;其次可以通過鋤草、培土等措施,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蟲害發(fā)生但卻有利于或無礙于木薯生長的生態(tài)條件。
如病蟲害發(fā)生面積較大,需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品種進行防治。木薯草害推薦使用人工、機械和栽培技術等手段防除,如地膜覆蓋鋤草技術、中耕施肥培土技術、套作等方式。
收獲
食用木薯種莖材料要在霜凍來臨之前進行及時采收。食用木薯的收獲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3月,也可通過栽培技術措施實現周年收獲。收獲塊根時,應盡量不要損傷塊根,以避免影響貨架期。
木薯繁殖方式為切莖繁殖。
木薯的塊根富含淀粉,是工業(yè)淀粉原料之一。木薯的栽培較粗放,且產量高,是中國南部山區(qū)常見的雜糧作物,因塊根含氰酸毒素,需經漂浸處理后方可食用,一些低毒品種,如面包木薯,剝去皮層后,便可除毒。
《新華本草綱藥》記載,木薯可以治療癰疽瘡瘍、瘀腫疼痛、疥瘡、頑癬等癥狀,隨著對木薯塊根和莖葉生物活性成分研究的不斷深入研究,人們發(fā)現木薯具有許多保健功能。
木薯的塊根富含淀粉,供食用或作糊料,被稱為“淀粉之王”,是世界近六億人的口糧;莖、葉可做飼料。據統(tǒng)計,世界木薯總產量的65%都被用于人類食用,它是熱帶濕地低收入農戶的主要食品來源,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
國外木薯鮮食現狀
在國外,木薯鮮食食品的制作方法較為簡單。一般是對成熟后的木薯進行去皮處理,通過蒸、煮、烘、烤等一般加工方式熟化后直接食用,或將木薯曬干后搗碎成木薯粉,采用煎烙的方式用木薯粉制作饃狀或餅狀食品。
在人類智慧與飲食文明的共同作用下,世界不同地區(qū)衍生出豐富營養(yǎng)的木薯鮮食方式。非洲的土著人將鮮木薯搗碎,采用發(fā)酵工藝將其制成木薯酒飲品;東南亞國家將整根鮮木薯發(fā)酵,切成小段后用香蕉葉包裹作為零食;印度尼西亞以木薯糕點為主;巴西人用木薯粉與面粉、糯米粉等混合,做成烘焙食品。
中國的鮮食木薯
19世紀20年代,木薯被引入中國,多種植于廣西、廣東、海南、云南等地。20世紀50年代以前,國內主要以低產的食用甜木薯為栽培品種,用于糧食生產。到了80年代,中國逐漸解決了溫飽問題,木薯隨之退出國人的飲食范圍,轉而作為飼料與淀粉的加工原料,并在20世紀90年代成為華南地區(qū)重要的淀粉和酒精加工的原料。
進入21世紀后,隨著經濟快速發(fā)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木薯作為營養(yǎng)美味的粗糧,重新回到國民的餐桌,充分發(fā)揮了優(yōu)化國民膳食結構、豐富飲食文化、保障人體健康的積極作用。
新鮮木薯不耐儲存,需在收獲后2天內食用,通常對去皮處理后的木薯進行冷凍或浸水保存,以此延長保鮮時間。
為了減少木薯倉儲時間過短帶來的不利影響,中國的食品工作者根據木薯的特性和自身的飲食特色開發(fā)出一系列的木薯鮮食食品,主要有木薯羹、木薯汁、木薯椰蓉糕、木薯薯條、木薯菜肴、木薯粽子、木薯薯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