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正是臺灣樂壇首位被冠名為“天皇巨星”的歌手,有著華語歌壇“偶像始祖”與中國“貓王”的稱號,是三屆金鐘獎歌王,在金鐘獎歌王/歌后的榮譽上,他是當之無愧的第一名。1975年加盟歌林唱片,并憑借個人首張專輯《諾言》獲得關(guān)注。1979年起連續(xù)五年獲得臺灣金嗓獎十大歌星獎。曾經(jīng)連續(xù)三次獲得臺灣金鐘獎最佳男歌星獎,多次榮獲國際唱片金唱片獎,遠東首席歌星獎,新馬十大歌星雙冠軍等獎項。他是唯一一位多次蟬聯(lián)華語樂壇最高獎項金鐘獎的人,四次蟬聯(lián)亞洲十大歌星榜首。
高凌風唱功出色、臺風華麗、造型前衛(wèi),用載歌載舞贏得了“青蛙王子”的美名。1974年加入歌林唱片并以首張國語專輯《女朋友》成名。1977年推出《姑娘的酒窩》專輯,接著又推出另一張搞怪的專輯《泡菜的故事》,在東南亞引起轟動。高凌風是《冬天里的一把火》和《惱人的秋風》原唱者,且唱紅了瓊瑤劇歌曲《大眼睛》、《在水一方》。他的出場費一度與鄧麗君比肩,還曾創(chuàng)下臺灣男歌手出場費紀錄。
萬沙浪是以原住民身份出專輯的第一人,1971年,他為電影《風從哪里來》演唱了同名主題曲,一炮而紅。1973年以歌曲《海鷗飛處》再次成為年度十大歌星之一。之后,他又陸續(xù)推出了《愛你一萬年》《娜魯灣情歌》《美酒加咖啡》等歌曲,都成為了臺灣樂壇的經(jīng)典之作,被譽為“山地歌王”。他的歌聲深情動人,融合了山地民族的特色和搖滾樂的風格,受到了廣大聽眾的喜愛和贊譽。
20世紀70年代胡德夫與楊弦、李雙澤推動了被稱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民歌運動奠定了后來臺灣流行音樂的基礎(chǔ),胡德夫遂被稱為“臺灣民謠之父”,與楊弦、李雙澤并稱為“民歌運動三君子”。 1973年舉辦臺灣史上第一場個人演唱會,次年他與楊弦在臺北中山堂舉行現(xiàn)代民歌演唱會,成為“校園民歌”運動的標志性事件。1977年演唱李雙澤創(chuàng)作歌曲《少年中國》。
吳楚楚是最早期民歌手之一,臺灣民歌運動的代表人物。1977年在臺北實踐堂發(fā)表個人第一場吉他彈唱會,與楊弦、胡德夫和楊祖珺等人并稱“第一代民歌歌手”。從70年代開始創(chuàng)作,后來1983年創(chuàng)建飛碟唱片公司,作為幕后的推手,挖掘過很多優(yōu)秀的歌手。吳楚楚不遺余力推廣反盜版理念,并致力推動民歌三十年系列活動,向原創(chuàng)精神致敬,使臺灣校園民歌風云再起,并將這項活動推到海外的華人世界。
青山六十年代初成名于臺灣歌壇,有“情歌王子”之稱。在七、八十年代已紅透香港、臺灣及東南亞等地,更被譽為“寶島歌王”,風靡萬千樂迷。時至今日,青山是國語時代曲最具代表性的巨星之一,堪稱歌壇”長青樹”。他推出的唱片專輯超過100張,《淚的小花》、《淚的小雨》、《水長流》、《今夜雨濛濛》、《尋夢園》、《梅蘭梅蘭我愛你》、《可愛的人生》更是膾炙全球華人之名曲。
謝雷是叱咤華語歌壇50年的臺灣歌壇長青樹,在1964年24歲的年紀參加歌唱比賽進軍歌壇,以一曲《多少柔情多少淚》走紅臺灣,而其歌曲《苦酒滿杯》傳唱度最廣,風靡臺灣,甚至流傳到了東南亞,奠定了謝雷在華語樂壇的地位。經(jīng)典作品有《苦酒滿杯》《負心的人》《蔓莉》《情人的黃襯衫》等三十多年來共出版過百張唱片。
劉家昌1965年間在臺北“中央酒店”已經(jīng)小有名氣,專門演唱西洋歌曲,擅長爵士。1966年開始從事音樂創(chuàng)作,主要為電影配樂和寫作電影歌曲。1968年創(chuàng)作了自己的第一首主題曲《月滿西樓》。1970年以一曲《往事只能回味》,創(chuàng)下唱片界百萬銷售的紀錄。20世紀70年代,劉家昌的歌曲開始走紅,并培養(yǎng)了大批樂壇重量級人物。2001年獲得第十二屆臺灣金曲獎特別貢獻獎。
張帝1966年開始演唱英文歌出道,很快就以其嬉笑怒罵、機智幽默的現(xiàn)場說唱風格確立了自己的地位。1968年《張帝找阿珠》劇集和唱片開始紅遍港臺地區(qū)。從1972年到1982年,在十年間演出超過千場,這一紀錄無人能夠打破。是1978年與鄧麗君同期進入內(nèi)地的臺灣藝人,之后(1978—1990)表演形跡遍布有華人的世界各地。張帝即興填詞演唱,開啟了中國現(xiàn)場歌聲互動的演唱表達形式。
王夢麟于1978年金韻獎里演唱戀情已遠散的抒情情歌“木棉道”優(yōu)勝成名,1979年3月出版了自己的第一張專輯《雨中即景》,風靡歌壇;緊接著在1979年12月,又推出了專輯《阿美阿美》,可以說是紅遍了華人世界。有這樣一種說法:在當時校園民歌統(tǒng)治下的臺灣樂壇,最紅的女歌手是齊豫,而最紅的男歌手便是王夢麟。其創(chuàng)作的眾多民謠歌曲已成為永恒的經(jīng)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