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墓在陜西省周至縣樓觀臺西約3公里西樓觀西300米。老子即李耳,字聃,生卒不詳,春秋晚期(前500年左右)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曾任東周柱下史。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著有《道德經(jīng)》五千言。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載:就水出南山就谷,北逕大陵西,世謂老子墓。1956年,老子墓被公布為陜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莊子,姓莊,名周,戰(zhàn)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莊周陵園位于商丘市民權(quán)縣老顏集鄉(xiāng)唐莊村東,距民權(quán)縣城33公里。莊周墓是河南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國家AAA級旅游景區(qū)商丘市莊子文化旅游景區(qū)三大組成部分之一。
湖北的屈原墓位于屈原故里湖北省秭歸縣鳳凰山屈原故里景區(qū)內(nèi),重建于清道光七年,2006年因三峽工程興建,湖北省文物部門決定將其復建到鳳凰山上,以恢復其歷史原貌。湖南的屈原墓位于汨羅市城北玉笥山東5公里處的汨羅山頂。因在2公里范圍內(nèi)有12個高大的墓冢,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閭大夫墓”或“楚三閭大夫墓”石碑,相傳為屈原的“十二疑?!?。
司馬遷墓和祠位于陜西省韓城市芝川鎮(zhèn)東南1公里處,是西漢著名史學家、文學家司馬遷(公元前145-前90)之墓和祠。祠院占地4.5萬平方米,內(nèi)有牌坊、山門、獻殿、寢殿、墓冢等。其中寢殿和山門為宋代木結(jié)構(gòu)建筑遺存。寢殿內(nèi)供奉司馬遷坐像。寢殿后的司馬遷墓位于全祠最高處。祠內(nèi)還有獻殿內(nèi)的碑碣64通,保存完好。1982年國務(wù)院公布司馬遷墓和祠為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詳細
陶淵明墓,坐落在江西省九江市廬山西南的面陽山南坡,北依漢陽峰,南為黃龍山,既滿足了他“居止次城邑,逍遙自閑止”的意愿,又呈現(xiàn)出“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致。陶淵明于宋文帝元嘉四年(公元427年)9月15與世長辭。他死后,后人稱之為“靖節(jié)”。故他的墓亦稱靖節(jié)墓。
李白墓是唐代詩人李白的墓地,位于安徽省馬鞍山市當涂縣城東南的青山西麓。唐寶應(yīng)元年(762年),李白去世。時為當涂(今安徽省當涂縣)縣令的李陽冰將他葬于城南龍山東麓。唐元和十二年(817年),李白生前的好友范作之子范傳正與時任當涂縣令諸葛縱合力遷葬于與龍山相對的青山。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詳細
杜甫墓全國共有八處,其真跡位于湖南省平江縣小田村,也有人認為在河南的偃師縣。爭議較大的耒陽之墓為衣冠冢。平江縣存有杜甫后代,平江墓為真跡可能性較大。清朝同治年間,張岳齡在實地考察偃師后,寫了一篇《杜工部墓辨》,指出偃師既無杜甫墓,也沒有杜氏后代。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也這樣說,認為“岳屬別無杜墓,遺跡在小田無疑”。國家文物局主編的《中國名勝詞典》認定為平江杜甫墓為全國唯一杜甫墓葬,國務(wù)院1988年公布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三蘇墳,位于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城西27公里處的小峨嵋山東麓茨芭鎮(zhèn)蘇墳村東南隅。背嵩陽,面汝水,山川秀麗,風景宜人。北宋大文學家蘇軾、蘇轍與其父蘇洵衣冠葬此,至今有近900年的歷史。蘇墳為歷代文人墨客所景仰,留有許多珍貴的詩文碑刻。祠、墓院內(nèi)外現(xiàn)存祭文、詩詞碑刻49通。
歐陽修墓,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河南省新鄭市辛店鎮(zhèn)歐陽寺村,2000年9月25日公布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陵園西依崗阜,東臨谷溪,過去碑碣林立,古柏參天,成為清代新鄭八大景之一“歐墳煙雨”,自然環(huán)境非常優(yōu)美。
詳細
韓愈墓地,位于河南省孟縣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始建于唐敬宗寶歷元年(825年)。墓地處丘陵地帶,墓冢高10余米,冢前建有祠堂,計有饗堂三間,門房三間。祠內(nèi)共有石碑13通,記載有韓愈生平事跡等。1986年11月,公布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05月25日, 韓愈墓作為唐代古墓葬,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詳細